|
孫文學校校長、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張亞中在論壇上發表了主旨演講(攝影:蘭忠偉) |
“一邊一國”論述推進 將增加維持和平的成本
“從這個角度來思考兩岸的問題,很遺憾的,我們在思考兩岸問題時,還是掉進了西方的話語體系,我們忘掉了中華文化中一些最重要的東西,包括人間佛教所講的,第一,佛教說的善惡是一念之間,儒家所說的正邪也是存乎一心,換一句話說,如何看待一件事,這取決於個人的一念之間。這一念之間落實在政治學上的時候是高難度的,這個念往往塑造出的是所謂的認同。”張亞中說,從1895年開始,台灣割讓給了日本,台灣經歷過百年以來非常複雜,而且帶有一些苦楚的歷史發展。換一句話說,兩岸相隔一百多年,也的確給了一些所謂要製造台灣分離的人非常豐沃的土壤。但是我們也看到,1949年以後,兩岸從國共內戰至今仍然沒有化解敵意狀態,在沒有化解敵意的狀態之下,台灣的特殊處境就發展出了非常奇特的政治文化,但這個政治文化給台灣帶來挑戰、壓力和悲劇。
張亞中提道,從民進黨政府的許多做法我們可以看到“去中國化”、“去中華民國化”(“台獨”)、“去1949年前中華民國化”(“獨台”)三個不同面向,“各位看到的可能是歷史教科書,可能還沒有看到我們的公民課本,我們的公民課本談到兩岸的時候一定是台灣和中國的關係”。
“‘台獨’對某些台灣人士而言可能是一個假議題,许多搞‘台獨’人士的目的只是為了顛覆‘中華民國的’政權,或是推翻中國國民黨,可有時候假戲可能真做。”張亞中表示,520以後固然蔡英文在很多方面表達的非常柔軟,但其分離主義立場很堅定。不能忽略的是,對某些民進黨人而言,“台獨”原來只是一個手段,但手段玩久了,也變成目標了,最後反而變為自己的束縛;民進黨原來只是把“台獨”當成推翻黨國體制的一個工具,可當“台獨”言論過多時,民進黨也將自己捆綁在了一起,難以轉回。
張亞中指出,民進黨的幾個策略,第一在文化教育上,持續切斷與中國,甚至是與“中華民國”的關係;第二在司法方面,通過對司法大法官的任命以及對“憲法”的一些解釋,從司法上塑造兩岸“一邊一國”的法律基礎,待法律基礎塑造以後,再由行政單位去執行,呈現的是先司法再行政,最後到立法的路線。
張亞中強調,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及“一邊一國”論述的推進,台灣民眾對於中國的認同感將會越來越低,這無疑增加了將來維持和平的成本,如若兩岸一旦發生戰爭,兩岸就會徹底的決裂,而這或許就是民進黨內分離主義者所等待的機會。
張亞中認為,蔡在未來的幾年內,必然不會接受“九二共識”,“九二共識”基本的精神内涵是不分裂,可是要讓要蔡英文接受兩岸主權不分裂,可以說是難上加難。在這個前提下,台灣經濟發展不好,而民進黨如果又在2020年贏得選舉,兩岸的局面將不可想象,北京可能會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徹底絕望。“台灣內部所謂的分別心、認同的問題,實際上不僅撕裂了台灣,也將使台灣未來的經濟陷入相當大的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