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唐永紅:建構起兩岸同屬一國的國家認同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11-25 00:20:55


 
  需要指出和強調的是,一方面,由於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戰略與兩岸制度化合作交流施行時間較短,並尚未充分展開等因素的存在,因此上述民調結果顯然尚不能證實或證偽兩岸關和平發展戰略對國家認同建構的作用;另一方面,理論而言,由於政治一體化還有其自身的政治邏輯,經濟一體化、文化(社會)一體化向政治一體化的外溢存在一定局限性並需要一定的主客觀條件,因此顯然也不能將國家認同尚未提升的原因僅僅歸結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戰略與兩岸制度化合作交流施行時間尚短且未充分展開所致。

  眾所周知,海峽兩岸對和平發展的未來方向與目標(是否要統一)至今沒有共識,台灣當局當前對推行促進和平統一的措施的意願不足,甚至根本不願意,和平發展進程(先經後政)也就難以深化,促進國家認同建構的成效也就有限。事實上,馬英九當局在過去7年未能在符合“中華民國”憲法”要求下,及早對前當局先前違背“中華民國”憲法”搞“去中國化”的所作所為(如廢除“國統綱領”、推行“文化台獨”),採取力所能及的大動作的撥亂反正措施。因此,儘管“先經後政”具有一定的理論與現實邏輯,但也應警惕台灣各界“只經不政”的可能動機,以及對“以經促政、以和促統”作用機制與條件的限制。

  三、因應台灣民眾國家認同疏離及年輕世代“天然獨”的建議

  國家認同的形成顯然是一個漫長的需要主動作為、積極建構的過程,而不是一個放之任之、水到渠成的自發過程。要建構國家認同,首先,兩岸當局要有共同的意願與行動;其次,要通過包括經濟的手段、文化的手段、社會的手段、政治的手段乃至軍事的手段等,構建起兩岸休戚相關的命運共同體,包括利益攸關的經濟共同體、相互認同的文化(社會)共同體、互信包容的政治(安全)共同體。核心是要在堅持兩岸同屬一個國家的教育體系與輿論體系的引導下,讓兩岸人民有著共同的經驗、共同的利益,共同的觀念,以有助於兩岸同屬一個國家的國家認同的形成。

  要讓兩岸人民具有共同的經驗、共同的利益,進而具有共同的觀念,就必須讓兩岸人民能夠交流往來,能夠生活在一起,能夠工作在一起,實現融合發展。要讓兩岸人民能夠交流往來,能夠生活在一起,能夠工作在一起,實現融合發展,就需要把海峽兩岸建設成為兩岸人民在物質與精神方面的共同家園。

  要建成兩岸共同家園,形成兩岸命運共同體,推進兩岸融合發展,就要“拆墻”並“搭橋”。就是要拆除那些阻礙兩岸人民交流往來、生活在一起,工作在一起的,來自兩岸經濟領域、文化(社會)領域、政治(安全)領域的政策藩籬,搭建起兩岸各自現行體系可以對接的橋梁、兩岸人民可以跨越兩岸各自現行體系的橋梁。

  通過“拆墻”“搭橋”以建成兩岸共同家園並形成兩岸命運共同體的關鍵與核心,就是要讓兩岸人民在海峽兩岸享有國民待遇,包括經濟領域的、文化(社會)領域、政治(安全)領域的國民待遇,在海峽兩岸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發展局面。

  在當前台灣意識形態總體傾獨、和平統一尚未成為台灣社會共識的現實背景下,要以合作交流、和平發展方式推進國家認同建構與和平統一,必須堅持以“兩岸一國”為前提、以共同利益為導向,推行兩岸整體層面的雙向開放以致相互給予國民待遇下的制度化合作與融合發展,以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兩岸共同家園與命運共同體(當然,在這一過程中,中國大陸可以在有條件的局部地區對台先行開放乃至先行先試國民待遇)。

  最後需要強調的是,除了構建兩岸共同家園與兩岸命運共同體以型塑兩岸同屬一個國家的國家認同之外,海峽兩岸還必須各自以自己的教育體系與輿論體系等手段型塑國家認同,畢竟教育體系與輿論體系作為內因乃是型塑國家認同的主要力量。特別是台灣當局方面,必須按照“中華民國”憲法”規範台灣社會的教育體系與輿論體系,讓其“合憲守法”運行,在意識形態領域促進兩岸同屬一個國家的國家認同建構。當然,在這一過程中,大陸有必要而且可以“以經迫政”或“以經促政”,以兩岸經濟合作的利益籌碼迫使或促使台灣當局進行意識形態領域的撥亂反正、反獨促統工作。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相關專題: 中評香港網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