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網絡) |
中評社北京5月12日電/漫步澳門半島,一不留神就會走進數百年前的歷史裡。
在那座著名的金色蓮花形建築物腳下,有一幢掩映在綠樹叢中的桃紅色二層小樓依山而立,這是澳門保安司司長辦公室和保安部隊事務局所在地,保安部隊博物館也藏身這裡。
保安部隊前世今生
為什麼叫保安部隊博物館?這還得從澳門獨特的歷史說起。400多年前的1580年,澳門剛剛開埠不久,西班牙傳教士在依山傍海的東望洋山腳下修建了一座“嘉思欄修道院”,後來它被葡萄牙人改建為兵營、炮台。從19世紀開始,這幢紅色建築是“獨立地區司令部”——澳門最高軍事指揮機構所在地。1974年,葡萄牙發生“康乃馨革命”,次年所有軍人陸續撤出澳門,這裡又變身“澳門保安部隊司令部”。1991年1月,澳門保安部隊事務局成立,取代了之前的保安部隊司令部。
從修道院、炮台到軍營,現在這裡的地名還叫“兵營斜巷”。因此,這座1984年在保安部隊司令部辦公大樓內設立的博物館當初就叫“軍事博物館”,直到回歸後的2004年11月16日才正式易名為“澳門保安部隊博物館”。
珍貴館藏見證歷史
走進這座以軍事題材為主的博物館,唯一的展覽大廳,面積大約500平方米,展品主要來源是回歸前的軍事、警察用品。一進門的左手是一排過去治安警巡邏用的摩托車,其中居然還有一輛上世紀90年代離島警察用於巡邏的自行車。
矗立在墻角的那個交通崗亭,則是澳門交通滄桑巨變的見證,它原來就在澳門今天最繁華的新馬路和南灣大馬路路口。直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交通燈在澳門都尚未普遍使用,交通樞紐、重要路口都要靠警察指揮交通。
在一面墻的老照片裡,有上世紀初葉,在今天保安部隊博物館腳下的陸軍俱樂部前舉行閱兵儀式等老照片,記錄了當時澳葡政府保安部隊的所有重大活動,如治安警察局周年紀念儀式、水警隊(今日海關)接受檢閱等。
既然前身是軍事博物館,館內陳列品中必然少不了當年葡萄牙軍隊曾經使用過的各種軍事裝備。由於葡萄牙在二戰期間加入德國陣營,二戰結束後又加入以美國為首的北約,所以展品中還能看到有很多德制和美制的槍械。比如著名的德制毛瑟手槍、美制左輪手槍、春田步槍等。軍用雙筒望遠鏡、手雷、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曾使用過的機槍彈藥箱、手榴彈等,都有上百年歷史了。最上面展示的德制G3自動步槍,至今仍是澳門保安部隊學員訓練都要用到的。
另一面墻的樂器和幾位假人模型,展示了警察銀樂隊65年的歷史,成立於1951年的這支樂隊除了參加澳門社會各項重大活動外,還代表澳門赴海外演出,屢獲殊榮。
展品中還有兩門60-65米的遠程火炮,葡國軍隊的指揮軍刀,以及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警隊使用過的器材:999報警電話,警察聯絡指揮系統、無線電收發器、雷達測速器等。
參觀拉近警民關係
保安部隊博物館向公眾免費開放,為市民和遊客提供一個了解澳門保安部隊歷史的場所,常有澳門的中小學生和社團集體組織來這裡參觀。
早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法律系的澳門保安司司長黃少澤,2014年上任前曾任司法警察局局長多年。他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澳門保安部隊博物館開館的歷史並不長,但館中的珍貴館藏一方面記載了葡萄牙400多年來在澳門的軍事部署和警隊沿革的歷史,另一方面,反映了國家富強與澳門命運之間的內在聯繫。“我們希望通過這個平台,讓遊客和市民了解澳門安全和穩定的重要性及警隊的重要作用。同時,也希望這些館藏成為推動警民關係和澳門旅遊文化的重要工具,持續提升公眾的安全意識,增加警民之間的相互認同,推動遊客對澳門歷史的完整了解。”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