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朗潤資深講席教授周其仁在發表主旨演講。(中評社 蘭忠偉攝) |
中評社香港6月20日電(記者 蘭忠偉)由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一國兩制研究中心主辦,騰訊公司承辦的“粵港澳大灣區論壇”20日在香港君悅酒店舉行,來自粵港澳三地的政、商、學界共四百位嘉賓出席。論壇圍繞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願景,以及國際灣區交流、人才發展、科技創新等三個領域進行交流探討,為大灣區的發展建言獻策。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朗潤資深講席教授周其仁在論壇中表示,中國是一個大國,大當中如果沒有“密”、“濃”,它就不會變強,越大越要注意“密度”和“濃度”。周其仁說,如果觀察“創新現象”,會知道它非常的不平衡。首先在人口上不平衡,參與創新的人口和享用創新成果的人口之間極其不成比例。另外,在空間上也極不平衡。對整個人類、世界、人類生活發生重大影響的創新活動都發生在很小的區域,這個區域跟整個世界的地理範圍極其不成比例。
“矽谷在美國地圖上看就是一個很小的點,但是這個點發生的活動,創造出來的觀念、產品、技術模式,對整個世界有壓倒性影響。”周其仁說。
周其仁指出,任何創新都是由頭腦裡的一些想法變成產品,進而變成產業,變成影響世界的經濟活動,這中間有一條很長的路要走。
他談到,“密度”和“濃度”這兩個關鍵詞是讓創新得以發展的關鍵詞,大灣區的密度在中國領先了,0.6的土地面積創造了中國13%的GDP,也就是大灣區的密度。
“密度夠了,不等於濃度也夠。”周其仁認為,大灣區建設當中要增加香港、澳門、深圳的大學、公司、國家研究所,並以居民融合作為創新基地。“我們與已經成為世界級的灣區比較,差距並不是規模,而是我們的質量還有待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