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賴清德的“台獨”言論嚴重傷害台灣的根本利益和兩岸關係發展 |
中評社╱題:賴清德“台獨”宣示的意涵及惡果 作者:祝捷(武漢),武漢大學兩岸及港澳法制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教授
2017年9月26日,剛履新台灣地區行政部門負責人的賴清德發表驚天言論,在回應台灣地區立法機構成員質詢時,明確表示:“台灣是主權獨立國家,名字叫中華民國,兩岸是互不隸屬的關係”;“台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云云。此言一出,兩岸皆驚。賴清德以台灣地區行政機構主要負責人的身份,公然發表“台獨”言論,已經挑戰兩岸關係的底線,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和台海地區安全穩定造成嚴重威脅。回想今年6月,同樣是賴清德,在回應國民黨籍台南市議員張世賢質詢時,還在表示“親中愛台”。如何解讀賴清德9月26日的“台獨”宣示?“親中”和“台獨”哪一個是賴清德的真實意圖?賴清德為何會在兩岸互信已經十分微弱、兩岸關係極其敏感的時期,敢於挑戰兩岸關係最為敏感的神經和底線?賴清德的“台獨”宣示會對島內政局和兩岸關係造成何種影響?本文將對這些問題做一討論。
“親中台獨”:賴清德“魚和熊掌兼得”的政治算計
賴清德是一個浸淫台灣政壇多年的資深政客,被認為是民進黨的希望之星和台灣地區領導人的有力競爭者。賴清德也曾經深耕台南多年,有著豐富的政治歷練和政治經驗。按理說,有著如此豐富經驗的政治人物,是不會說出直接挑戰底線的言論。觀察蔡英文從競選到就任再到執政一年多的相關言論,儘管在字裡行間滲透著濃重的“台獨”意味,而且屢有“打擦邊球”之論,但蔡英文涉兩岸關係言論的總體節奏仍然是小心翼翼。儘量以空洞語言,用“打太極”的方式規避實質性問題。在一些敏感言辭的表述上,蔡英文也多選擇比較宏觀或不觸及大陸底線的表述方法。如蔡英文一般會使用“中國大陸”或“大陸”的表述,而迴避使用“中國”的表述。就此而言,賴清德以直白、直接的方式宣示自己的“台獨”立場,的確有其深意所在。
再考察賴清德的言論,不難發現,其言論包括兩個看似獨立但相互關聯的部分。一是賴清德認為,“台灣是主權獨立國家,名字叫中華民國”,這一論調是民進黨在1999年“台灣前途決議文”中所明定的“獨台方針”,是以“中華民國”之軀殼,顯“台灣”之本質。儘管賴清德明確地表達了“台獨”的意思,但並無特別的新意,也沒有多少“台獨”話語的創新。二是賴清德提出的“親中愛台”口號,在“台獨”宣示中,賴清德認為,所謂“親中愛台”就是“以台灣為核心,向中國伸出友誼的手、表達親善態度,希望藉交流增進彼此瞭解、理解、和解、諒解,並和平發展,就是親中愛台的根本意思。”而在更早的回應台南市議員的質詢時,賴清德更是明確表示:“台獨跟親中不衝突啊”。 由此可見,賴清德“台獨”宣示的關鍵,並不是宣示其“台獨”主張,而是試圖將“親中”和“台獨”結合起來,兼得“魚和熊掌”,塑造出“台獨”新模式。
李登輝為了鼓吹“台獨”,不僅炮製了“兩國論”,而且提出“戒急用忍”;陳水扁為了鼓吹“台獨”,不僅炮製了“一邊一國”,而且提出了“南向政策”;蔡英文為了實現“緩獨”,不僅炮製了“中華民國現行憲政體制”的說法,而且提出了“新南向政策”。這些政治人物鼓吹“台獨”的同時,也試圖採取措施和辦法,切斷台灣和大陸之間的緊密聯結,減弱台灣對於大陸的依附性。由於兩岸之間緊密的經貿往來和天然的地緣、血緣、親緣優勢,台灣的發展離不開大陸,以擺脫大陸為目的的各類政策最終都歸於失敗。蔡英文執政一年多備受台灣產業界質疑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蔡英文無視產業發展規律和現狀,為兩岸關係人為製造困難,從而導致兩岸產業合作和經貿往來受到不必要的干擾和影響。賴清德注意到了兩岸之間的緊密聯結,也意識到了這種緊密聯結無法因台灣當局的單方面政策所切斷甚或是削弱,因而提出“親中”的口號,希望在保持和大陸緊密聯結的情況下推進“台獨”,核心目的是既能夠與大陸保持密切關係,以從大陸發展中分一杯羹,又能夠推進其“台獨”主張,實現台灣發展和“台灣獨立”的“雙贏”。
“搶戲爭位”:賴清德“台獨”宣示的政治意圖
國台辦已經多次公開表明,決不允許少數人在大陸賺錢卻支持“台獨”分裂活動。賴清德的“親中台獨”新模式事實上已經宣告破產。作為一名成熟的政客,賴清德不可能不知道“一個中國”原則是兩岸關係的底線,也是大陸的逆鱗,也明知其所為“親中台獨”新模式不可能為大陸所接受,更不可能獲得實現。那麼,為什麼賴清德還要提出這一模式,甚至甘願冒天下之大不韙,不惜觸碰兩岸關係底線,且違背台灣地區現行“憲法”的規定呢?
賴清德的功夫顯然在“詩外”,與蔡英文一較高下,爭奪綠營話語權和優勢地位,進而在2020年角逐台灣地區領導人大位,才是其政治意圖所在。2016年台灣地區三度“政黨輪替”後,民進黨的“街頭政黨”本質逐漸顯現,造成台灣地區經濟發展無能、社會治理無力、兩岸關係無為、國際空間無位的局面。台灣民眾對於蔡英文當局的不滿意度創下新高,蔡英文在黨內的地位受到質疑,2020年能否連任出現變數。在此背景下,黨內各路勢力蠢蠢欲動,希望壓倒蔡英文而上位之人並不在少數,賴清德就是其中之一。賴清德的指向明顯,目的清晰,其政治意圖就是在蔡英文兩岸政策乏力之時,提出“魚和熊掌兼得”的“親中台獨”論,與蔡英文“搶戲爭位”。
根據台灣地區政治體制,賴清德所擔任的行政部門負責人地位微妙、作用尷尬。按台灣地區現行“憲法”的規定,行政機構部門負責人由台灣地區領導人提名即可上任,而不需要立法機構的同意。因此,行政機構負責人的“正當性”並非來自於立法機構,而是來自於領導人。這一法理結構決定了行政機構負責人“有責無權”的尷尬境地。有功則功歸領導人,行政機構負責人充當領導人幕僚長之角色,但有過則過歸行政機構負責人,行政機構負責人又儼然是領導人的責任替身。典型如陳水扁任內,多次更換行政部門負責人以為陳水扁施政無能擔責。馬英九任內也多次因故更換行政部門負責人,為領導人擔責。賴清德的前任林全,在本質上也是為民進黨當局支持率持續低迷而擔責下台。因此,賴清德雖“貴為”行政機構負責人,屬於台灣當局第二號人物,卻是蔡英文實實在在的配角,扮演著蔡英文幕僚長和責任替身的角色。
作為意在領導人大位的賴清德,並不甘於配角的角色,而是積極“搶戲爭位”,“親中台獨”論就是其代表言論。“親中台獨”論,一方面堅持民進黨“台獨”的基本教義,用“台獨”鞏固自己在黨內的基本盤和地位,另一方面也一改“台獨”必須和大陸疏離的民進黨慣常思維,打出“親中”牌,籠絡淺綠和部分藍營民眾,吸引台灣產業界對其的關注和支持,甚至希望借助“親中”話語爭取大陸的理解和寬待。當然,賴清德打錯了政治算盤,“一個中國”原則是大陸不可動搖的底線,也是兩岸交往的前提,以疏離推進“台獨”者觸犯大陸底線,以“友陸”推進“台獨”者亦觸犯大陸底線。大陸方面對於賴清德的回應也表明,賴清德的“台獨”宣示及其所謂“親中台獨”新模式註定是一場自欺欺人的鬧劇。
“民粹日盛”:賴清德“台獨”宣示的政治惡果
賴清德的“台獨”宣示無論是在事實邏輯,還是法理邏輯上,都是站不住腳的,也是不可能實現的。然而,賴清德卻能夠從中收穫其所期待的政治資源。賴清德長期深耕台南地方,儘管在民進黨內名氣彰顯,但一直是以一個地方幹將的面目出現,類似於兩岸議題這樣的全島性議題未曾表露出系統的思考和論述。本次藉由“台獨”宣示所構建的“親中台獨”新模式,賴清德宣示了自己的兩岸主張,表明其已經開始對外展現對於台灣地區全域性議題的設置能力和把握能力。賴清德的“台獨”宣示及其所提出的“親中台獨”新模式,為島內政治人物開了一個不好的頭,既迎合了當下民粹主義的氛圍,又會導致“民粹日盛”的政治惡果,最終傷害台灣地區的根本利益和兩岸關係的長遠未來。
賴清德的“台獨”宣示,對台灣社會發出錯誤信號,即“台獨”未必和大陸疏離,也可以和大陸表達親善,從而獲得大陸好感。這種“親中”和“台獨”可以相容的論調當然是錯誤的,也是不可能為大陸所接受的。但賴清德卻實實在在的從中攫取了利益和好處,這就意味著國台辦所言的“決不允許少數人在大陸賺錢卻支持‚台獨‛分裂活動”雖然在大陸行不通,卻能夠在台灣獲得利益,從而催生一批以“親中台獨”為主基調的“台獨”新思想。“親中台獨”的虛偽性和蠱惑性和台灣社會的民粹思潮結合,會形成向大陸施壓或者將責任推給大陸的輿論氛圍。長此以往,兩岸業已淡漠的政治互信和日益加深的心理溝壑將向著更加不利於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方向發展。
賴清德的“台獨”宣示,讓更多的台灣政客不是認真思考兩岸關係的長遠未來,而是在話語表述上玩文字遊戲。顯而易見,賴清德的“台獨”宣示在本質上和蔡英文並無二致,只是在具體策略上有所調整,在具體文字上有所變化。這種話語表述的轉換,對於兩岸關係而言沒有任何實際意義,相反會產生兩岸關係倒退的後果。蔡英文以空洞表述逃避“九二共識”的行徑,已經在島內催生了一批“太極高手”。可以想像,以賴清德的現時地位和影響力,也會催生一批高喊“友陸”口號、推動“台獨”的政客。
賴清德的“台獨”宣示,推高了台灣地區“泛政治化”的氛圍,從而導致島內政治更加民粹化,“民粹化”的政策和口號將取代經濟議題、社會議題成為政治人物決勝的關鍵。作為行政機構負責人,面對低迷的台灣經濟和嚴峻的社會治理情勢,賴清德所想所為並非是形成有效的治理思路和政策,而是打“兩岸牌”,試圖從民粹化操作中攫取政治資源。賴清德雖在台南執政的中後期出現治理乏力的現象,但在台南的政績總體上可謂不俗。面對更加複雜的台灣全島性問題,賴清德本可以有著更加廣闊的空間,致力於台灣經濟社會的長遠發展。但賴清德在民粹化的台灣政壇中,選擇了一條民粹化的道路,又推高了民粹化所營造的“泛政治化”氛圍,最終導致台灣政壇陷入拚民粹、拚政治,而非拚經濟、拚治理的怪圈。
賴清德作為一個曾經有著廣闊發展前景的政治人物,本應以自己的才能為台灣造福,為兩岸謀利。但賴清德沒有以一個政治家的胸懷,面向下一個歷史階段,而是以一己之私利,眼盯下一次選舉,不可謂不是其個人的悲劇,也導致了台灣地區的悲劇。政治人物如何能夠走出個人政治利益的泥沼,放眼長遠,更加關注台灣地區和兩岸關係的長遠,回歸到中華民族整體利益和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正確軌道上來,已經成為島內各路政治人物必須嚴肅思考的問題。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7年11月號,總第239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