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演員演奏編鐘(中評社 張爽攝) |
中評社北京5月9日電(記者 張爽)身著漢服的樂師在一字擺開的編鐘間來回穿梭,不時用手中的木錘擊打最下排的編鐘,高低不同的渾厚樂音響徹演奏廳。另一位樂師手持小一號的木錘,站定敲擊第二排的中型編鐘,一陣清脆悅耳的樂聲傳出。
65個編鐘,分三排懸掛,音域跨越5個半八度。1978年曾侯乙編鐘在出土後首次被演奏,在時隔2000多年之後,重新向世人發出它那浪漫的絕響。在湖北省博物館編鐘演奏廳,聽眾有機會一睹這千古絕音的風采。
《楚調》、《梅花三弄》、《黃鳥》……編鐘樂團演出的曲目皆是中國傳統民樂,表演中不僅有曾侯乙編鐘發出的千古絕響,還有一整套曾侯乙編磬以及瑟、塤、排貓等多種古代樂器參與演出,在琮琮樂聲中,觀眾仿佛穿越了兩千多年的漫長時光,來到宮廷歌舞的演出現場。
曾侯乙編鐘因音域廣、音色全,幾乎所有的中外樂曲都可以演奏。為保護珍貴文物,博物館內演出用的編鐘是複製品,真品只在極特殊的場合下參與演出。1984年,為慶祝新中國成立35周年,曾侯乙編鐘的演出團隊隨編鐘進京,在北京中南海懷仁堂為各國駐華大使演奏了《春江花月夜》、《楚殤》以及《歡樂頌》等中外名曲。1997年,著名音樂人譚盾為慶祝香港回歸創作大型交響樂《交響曲1997:天·地·人》,由國家特批再次敲響了編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