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大學生黃薇目前在網絡公關公司實習(中評社 束沐攝) |
身處這座時時刻刻充滿競爭感的城市,黃薇對於貧富差距的觀察,也引發了一旁陳照蓉的共鳴:“我的工作需要我看很多微信號,最近,我看到一篇公眾號文章說:北京這個城市不相信眼淚”。陳照蓉來自台大國發所,在一家網絡公關公司實習。“我印象最深的,是路上那種很奇怪的改裝過的(殘疾人)車,這些車有的營業用、有的自用,但在台灣就沒有”,陳照蓉說,他們曾搭過一次(殘疾人)車去上班,發現他們完全不遵守交通規則。“橫著過馬路,根本不管紅綠燈,也不管車道的限制,好像是造成北京交通阻塞的原因之一”。她還發現,北京城“新舊交雜”感很強烈,“街道外面很新很繁華,但從地鐵站拐個彎進入胡同,你會發現有老人在下象棋”,這種強烈的對比引發了她探索這座城市的興趣。
氛圍積極+同事友善 台青點贊北京職場
來自台大政治系大五的黃培陞,目前在一家中央級新聞單位的兩岸新聞部實習。他告訴記者,想投身媒體行業是他最近才有的念頭,之前他曾在台灣的教育新創組織、電子書出版社的採訪部實習,“同時,還有台北的社會企業媒體編輯的實習等著我,所以現在我既要參加這邊的實習,同時也要完成那邊一周一篇的翻譯”,黃培陞兩岸實習兼顧,可謂精力旺盛。黃培陞介紹,他所在部門的報道主軸是“創業創新”,為此,他奔赴兩岸創業大賽採訪,而且稿件也已在微信公眾號上獲得了刊登。“另一個主軸是紀念孫中山150誕辰周年,月底我們可能會出差去廣州,探尋與孫中山有關的歷史”,他的工作內容引發了在座諸位台青的欣羨。
在外人看來,兩岸媒體環境有著很多差異。不過,黃培陞則認為,他所在的部門年輕、活躍、富有親近感,顛覆了他舊有的想象。“因為這是一家中央級媒體,本來以為會很陳舊,但由於我們部門是做新媒體的,所以完全推翻了我所有想象,主管和同事都是跟我年齡相符的大哥哥、大姐姐,我們很親近,可以直接提出建議,建議也可以直接被採用”。他表示,這裡完全是他所熟悉的環境,“並不是老舊的國家媒體,也不是上對下,而是平行的關係”,實習還沒多久,黃培陞的眼界就得到了大大地開拓。
同樣在媒體實習,但所在單位是一家財經類媒體的馬良安,也認為這裡的工作氛圍積極輕鬆。“我之前在台灣的公關公司實習,當時上司會主動安排工作。但在這裡,如果我要做事情的,我可以主動找領導提出來”,她說,實習期間,不同部門的同事之間一起吃午餐,大家穿著也很隨意。“主編很親民,而且很關心台灣同學,他還特別關心台灣政治,經常說出一些我不知道姓名的政治人物”,馬良安所在單位的主編給她留下了深刻印象。說起兩岸在媒介使用上的差異,馬良安告訴記者,在台灣,以文字為主的“懶人包”比較常見,但大陸媒體會用很多圖片,意思表達得更清楚。
“我之前在台北的一間精品店打工,覺得階層感很重,那裡就想要控制你、管你,但我發現這邊給我的空間很大”,黃薇在一家網絡公關公司實習。她介紹,她所在部門的工作內容是明星包裝、節目行銷。她表示,北京的實習單位給他們很大的自主性和自由度,“雖然我們是實習生,但主管覺得你可以自己發揮,不會強迫非要按照上面的意志來做”。語畢,黃薇暑期實習的“同事”陳照蓉也告訴記者,她之前曾在台北的律師事務所工作一年,“律師就是律師,助理就是助理,沒有朋友的感覺,等級感很強”。來北京上班的第一天,當她按照在台灣的習慣穿著正裝報到時,主管卻告訴他們:第一,不用穿那麼正式,第二,相處不用那麼拘謹。陳照蓉分析,畢竟她所實習的是新媒體單位,上下級同事都很年輕,而且關係也比較平等。
另一個讓陳照蓉在工作中感受到的差別,是大陸網絡用語變化速度很快。“我們需要用微信號經營品牌形象,但網民很多、詞庫很大、變化很快,要比台北的步伐快很多,我覺得有時會跟不上”,她感慨,文案撰寫必須要懂大陸的用語和“梗”,“他們的‘梗’和我們在臉書的‘梗’不一樣,這部分需要花時間適應”,陳照蓉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