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8月3日電/美日韓媒體和學界又開始鼓噪“朝鮮崩潰論”,理由是近日“脫北事件”頻繁發生:從4月13名在寧波市朝鮮餐廳工作的員工集體“脫北”,到7月16日數學天才少年在香港“脫北”,還有傳聞說現役將軍“脫北”。於是有韓媒預測“青年脫北將產生蝴蝶效應”。
事實上,“朝鮮崩潰論”出現於上世紀90年代末,一度對美日韓政府的決策造成誤導。1994年10月,美朝就朝鮮棄核問題在日內瓦達成框架協議。但隨後朝鮮因自然災害等原因,陷入嚴重經濟衰退,糧食、能源極度短缺,全社會被迫進入“苦難行軍時期”,朝鮮社會出現一些不穩定因素。出於各種目的,一些朝鮮人非法越境到鄰國,被西方稱為“脫北者”。美日韓政府據此判斷朝鮮政權行將崩潰,與其認真履行框架協議,每年向朝鮮提供50萬噸重油及其他援助,倒不如撕毀協議、停止援助,加速朝鮮的“崩潰”。
然而朝鮮依靠“先軍政治體制”(主要表現為全社會進入軍管狀態)挺過極度困難時期,政局保持穩定,並加快核武器開發的步伐,以增強國防力量。從這個意義上說,今天朝鮮半島陷入核危機愈演愈烈的局面,令人遺憾地錯失實現無核化的歷史機遇,既是朝鮮不顧國際社會反對,一意孤行開發核武器的結果,也是美日韓錯估朝鮮局勢,踐踏框架協議帶來的惡果。
歷史雖然有驚人的相似之處,但美日韓不應重蹈覆轍,再度錯判朝鮮國內局勢。朝鮮雖然在國際經濟制裁下經濟發展前景並不樂觀,糧食、能源、外匯支付能力都處在相對短缺的狀態,但朝鮮人的生活水平逐年有所上升,這為社會保持穩定提供有力支撐。在此基礎上,“先軍政治體制”仍在發揮作用,軍隊高層經過反覆調整,勞動黨七大順利舉行標誌著軍、黨、政機構趨於穩定。在這種情況下,不論來自哪個階層,少數“脫北者”對朝鮮社會大局都不會有動搖作用,美日韓一些人對朝鮮迅速自行崩潰的盼望恐怕還要落空。
過去幾十年間,世界風雲變幻,隨著蘇東劇變和不斷出現的“顔色革命”“茉莉花革命”,經濟衰退導致政權崩潰的事例比比皆是,但不能如一些美日學者般,把朝鮮同某些東歐、中東國家做簡單類比,朝鮮有著獨特的社會結構和社會管理方式,在歷史傳承、地緣政治、國民心態、民族特性等方面也與眾不同。例如,朝鮮國民對最高領導人三代世襲的擁護程度遠超一些人的想象。
韓朝雖屬同一民族,但70多年敵對性分離產生的心理文化差異很可能比不同民族間還要大。就韓國決策者而言,正確認識朝鮮可能依然是個難題,朝鮮社會對經濟困難的承受能力依舊像是個謎。韓國政府以為撤銷開城工業園區會給朝鮮經濟帶來沉重打擊,以為不斷要求中國加強制裁就能看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事實並非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