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梁文道與楊照對話清華園 談如何讀經典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09-17 00:26:49


台灣作家楊照(中評社 束沐攝)
 
  “孔子是一個人,而不是一個聖人,不是一個真理教授機,而是一個有真性情的人”,楊照表示,之所以用“子路之死”作為描述孔子形象的切入點,這是因為,在他劇本中,他所描繪的孔子和其它任何地方看到的孔子的形象是完全不一樣的。他用孔子與司馬牛圍繞“仁”之本義的幽默對話向聽眾說明,孔子是一個從來不會提供標準答案的老師,而現在的中國人則普遍追求“標準答案”,這樣反而無法找到孔子的真性情。他還以孔子對子貢、顔淵的評價為例,表示孔子也不是一個欣賞“學霸”的老師,他更欣賞的是“不遷怒、不貳過”的顔淵,而“不貳過”則直指道德標準的相對性,即人們往往可以用各種理由來規避道德的他律性,但卻很難規避道德的自律性。楊照指出,包括他自己在內,很難有人真的能夠達到“不遷怒、不貳過”。

  楊照認為,論語的第一句就是講“樂”,“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論語教的就是你如何做一個快快樂樂的人”。但是楊照同時指出,正如宋代理學家程顥、程頤與其老師周敦頤問答所揭示的那樣,孔子在這裡倡導的“樂”是來自於“學”的,“當所學到的東西成為我自己身上的一部分的時候,你會得到最大的快樂”。楊照分析,從這個意義上,大部分的人都沒有快樂過,或者說大部分的人都沒有真學習過。他表示,荀子將“學”分為“為人之學”和“為己之學”,前者是為了前途、為了未來而學,學是一種手段,而後者為了讓自己更好、更豐富而學。他說,孔子常常說不知老之將至,說明孔子的快樂都和學習有關,而不是與權力有關。

  接著,楊照對“經典”抒發了他自己的看法。他表示,經典都帶著彼此互相矛盾的兩種不同的性質,第一,經典必須擁有著一種超越時空、普遍有效的道理,經典與今天的智慧是想通的,第二,經典也是一個歷史的文獻,反映了那個情境下的人與社會的思想和理念,這是與現在截然不同的。楊照說,他極度反對用“現代”的眼光來讀經典,因為通過閱讀經典,讀者可以深切地了解到,在不一樣時空環境下,可以用不一樣的方式看待生命、看待世界。他強調,讀經典更重要的是,在很不一樣的環境中看到很不一樣的東西。

  什麼叫做“不一樣”?楊照舉了春秋戰國時期的文獻為例,他感慨在那個時代,“活著沒那麼重要,很多思想、原則、信念都比活著重要”。他說,那些為了原則與信仰而獻出生命的人,他們活出了非常不一樣的人格、他們有著非常不一樣的生命的重量,“如果我們每天打混,就不能理解這種高貴”。

  “經典是經過時間的淘洗後,在那些沒有被淘汰的文獻裡面一定體現出著高貴人格(的文獻)”,楊照在演講的尾聲表示,假如僅僅用“背”的心態來了解經典讀物,那麼你就不會知道這些經典字句背後是什麼人?他們為什麼要寫這些文章?“讀經典,就是讓人知道,透過讀經典會覺得活的‘不耐煩’:什麼叫‘不耐煩’?我可以活得更有意義、更像樣一點”,楊照說。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