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謝政諭:台灣去中華文化將無法向前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11-20 00:19:30


長期研究“中華文明”的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謝政諭。(中評社 資料照)
  中評社台中11月20日電(記者 林谷隆)長期研究“中華文明”的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謝政諭接受中評社專訪表示,一個文明需要透過文化長期累積,如果政黨上台就要將前人的文化一筆抹煞,這個社會是無法往前走,民主社會需要相互協調、相互尊重,這是孫中山建立“中華民國”時,所念茲在茲。何況兩岸歷史遺留的矛盾也不能跟中華文化綁住一起看待。中華文化能夠撐起中華民族三千年,文化無法歸零,民眾也不會接受這樣的做法。

  謝政諭強調,中華文明都是追求王道,不是霸道,這是中庸之道的思想,中華文明可以給兩岸多點思考,彼此的相同點有哪些,取其對兩岸有利的方向大刀闊斧發展,並且剔除國際勢力對兩岸間的介入,這才是兩岸的解決之道。

  由北京大學主辦,北京大學台灣研究院、“文化部”兩岸文化研究基地承辦的第二屆中華文化論壇訂11月21日至24日在北大英傑交流中心舉行,邀兩岸四地學者參與,謝政諭也應邀出席。

  謝政諭,政治大學法學博士、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東吳大學法學士,現任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宗教哲學研究會理事,曾任東吳大學主任秘書、東吳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院長 、“中央研究院”歐美所訪問學人及香港中文大學、浙江大學、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芝加哥大學、日本愛知大學等校訪問學人。民族主義學會理事長,人文科學研究會副理事長等。

  中評社提問,兩岸都是中華民族,現在卻看到中國大陸不斷在強調“中華文化”的重要,台灣卻有一股“反華夏”浪潮,這應該如何看待?

  謝政諭表示,兩岸之中有一些難解的歷史遺留問題,例如一中各表的「中」代表什麼,都需要兩岸政府發揮智慧來解決,但是台灣要面對中國大陸發展到越來越強大,包含一般民眾都應該思考兩岸要處於敵對關係好,還是和平共處好。

  他說,過去有一段時間,兩岸敵對殺得你死我活,結果就是許多民眾家破人亡,我們不希望看到這段歷史悲劇再上演。當前中國大陸已經走向全世界,兩岸都應該要珍惜和平相處的寶貴,主事者更應該有擔當,要超然於黨派、個人的利益,利是個人所求,義是國家該追求的目標。

  謝政諭提到,中華文明有優秀之處,取其精華之處需要冷靜、客觀、理性,中華民族能夠延綿三千年不斷,這個文明一定有可取之處。當然台灣近來也有人主張走向海洋文明,但也沒有必要跟中華文明做切割,不管台灣如何發展,多數台灣人身上流的血液都是中華民族。

  謝政諭強調,兩岸歷史遺留的問題,不應該怪給中華文明,這是基於戰爭因素、建國的理想的不同。而且“主義之爭”在大陸改革開放後,也不復存在。大事小以仁,小事大以智,兩岸求同存異,兩岸必須走向和平相處而非武力對抗。

  謝政諭說,台灣部分人士也想解決卡在兩岸間的政治矛盾,但解決並不是容易的事,所以有人解決不了想要“各走各的”。但是中國大陸這麼大的經濟體,就處在台灣身旁,更何況兩岸的矛盾也不能跟中華文化綁住一起看待,這個文化能夠撐起中華民族三千年,文化無法歸零,民眾也不會接受這樣的做法。

  中評社問,隨著區域經濟整合趨勢,兩岸的經貿合作越來越緊密,在中華文化中的“義利合一”對於兩岸經貿整合能起什麼作用?

  謝政諭回答,有西方學者認為,儒家重義輕利,讓中國缺乏逐利的精神倫理,但義與利之間並不是對立,儒家對統治者要求先講義再求利,這對統治的訓勉,以義來守己,義在儒家觀念裡是天理之所遺,利是人情之所欲。

  謝政諭提到,近代日本的大實業家澀澤榮一,他在中年時棄官從商,一生中創辦600間企業,還把西方股份制度引進到日本,讓每個員工都成為股東,他曾經寫過一本名為《論語與算盤》的書,表示自己一手拿論語一手拿算盤,透過經商來發揚孔孟之道,他認為孔孟的義利不是對立關係。

  謝政諭強調,“義利合一”引導至兩岸的經貿關係,企業主製造產品過程要符合道德性,否則我們也看到兩岸都有黑心食品害人害己,製造食品如果只追求沒有道德感的利益,這就是沒有顧及到道義,所以“義利合一”必須要運用在企業經營上。

  謝政諭認為,產品的質量是金、服務是銀,如果產品質量好就能居於不敗之地,但是產品的價格要合理,在學術界中有很多西方的資料庫、期刊賣到非英語系的國家都非常昂貴,這是剝削到一般讀書人跟學生,這樣的產品價格就沒有合理性。

  謝政諭表示,產品製造的環境性有沒有污染環境、或是過度使用資源,很多國家在發展的過程中如何避免高污染產業,降低對環境的傷害,這都是當代的義利運用到企業管理,最後則是企業的社會責任。

  謝政諭認為,企業是社會的環節之一,如何讓企業了解跟社會各行各業有整體感,企業發展社會責任,給予員工合理的薪資,如何呈現義利合一很值得思考,這也是對19世紀西方思想大哲對中華文化誤解的反思。

  中評社問,在兩岸共同的中華文化之下的兩岸經貿整合,為何能達成其他區域整合不能達到的效果?

  謝政諭提到,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之後,將儒家當成重要的治國元素,台灣更是一直都在推崇中華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儒家重視義,所以兩岸間有一種商人稱為“儒商”,博施英明,三好一公道,讓消費者都認為產品好用,而認同這樣的企業經營模式。

  謝政諭認為,兩岸在同文同種之下進行經貿整合,需求強大的同理心,兄弟情誼,魚幫水水幫魚,大陸常有統計數據,表示台灣輸出到大陸產品多,大陸輸出到台灣少,所以大陸認為大陸是對台灣讓利,這樣的說法其實很不恰當。

  謝政諭表示,在兩岸產業分工的架構中,台灣輸出到大陸的產品,透過轉口貿易或是再加工後出售,也為大陸帶來許多利益,所以大陸不需要常講台灣對大陸貿易順差是讓利,應該多講“共利”。

  謝政諭提到,大陸開放改革開放後,台資是大陸最主要的資本輸入之一,成為拉動大陸經貿發展的重要動力,所以兩岸經貿整合這麼多年,兩岸產業結構早有互補性,例如大陸有廉價的勞動力跟龐大的市場,台灣有管理技術、農業科技等,這都是兩岸互補的良好條件。

  謝政諭強調,兩岸都是中華兒女,本應是兄弟情誼,應該是分享有無的關係,共同努力的觀念是一種互理,兩岸經貿整合是一種共利,共同得到好處,所以更應該有同理心來看待彼此的社會情況。

  謝政諭表示,最近大陸高調慶祝孫中山誕辰150周年,孫的三民主義也列在“中華民國憲法”之中,三民主義的理想是民有、民治、民享,國為民所有,現在台灣有部分人士對三民主義有懷疑,但不應該用意識型態來看待,兩岸經貿地理太接近,文化也是大同小異,大陸改革開放是朝向世界新進文明發展。

  謝政諭強調,一個文明需要透過文化長期累積,如果政黨上台就要將前人的文化一筆抹煞,這個社會是無法往前走,民主社會需要相互協調、相互尊重,這是孫中山建立“中華民國”時,所念茲在茲,三民主義可以做很多補充來發揚光大,而不是全面否定,如果全面否定也不會受到民眾的認同。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