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李衛:改革科技評估體系 提升自主創新成效
http://www.CRNTT.com   2017-03-10 16:19:59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鋼研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衛(中評社 徐夢溪攝)
  中評社北京3月10日電(中評社報道組)全國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定於3月10日下午3時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第三次全體會議,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鋼研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衛發表了題為《改革科技評估體系 提升自主創新成效》的大會發言。李衛在發言中表示,總體來說中國科技成果仍然是多而不新,科技創新能力特別是自主創新成效與科技強國相比還有很大差距。現實中仍存在一些不利於科技創新的現象,並提出四項政策建議。

  以下為發言全文:

  近年來,我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取得了重要進展。按實際購買力計算,我們的科研總投入已是世界第一,從事科技工作的人數和專利論文數量也達到世界第一。但總體來說,科技成果仍然是多而不新,科技創新能力特別是自主創新成效與科技強國相比還有很大差距。

  我國有很多艱苦耕耘、無私奉獻的偉大科學家,可為什麼整體上科研成果的含金量還是不高?雖然我們科研環境有較大改善,但在現實中仍存在一些不利於科技創新的現象。

  現象一:政策滿天飛。改革開放以來,關於科技創新和體制改革,國家出台了很多政策和意見,描繪了科研工作的美好藍圖,但是飛在天上的多,落到地上的少。從國家宏觀政策頒布到執行細則出台往往要很長時間,到了基層對政策執行又變了樣。有時剛剛明確如何執行,政策又變了。有的科技人員反映,政策滿天飛,疲於應付。

  現象二:大起大落。科研項目的立項分大小年,饑一年飽一年,這樣大起大落的項目支持方式,很容易造成關鍵科研人員流失、重複勞動增多、效率低下等問題,導致科學研究也出現“爛尾樓”現象。

  現象三:人情難卻。近些年,科研“公關”風盛行,從項目立項評審到結題總結再到科技評獎,評審專家往往都被各種打招呼、走關係所困擾。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