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會議間隙,汪毅夫(左一)離席來到展示區尋找相關史料,主編謝必震(左二)也一同幫忙尋找(中評社 束沐攝) |
汪毅夫繼續介紹說,林惠祥也是一位台胞,1919年前後,他曾在福州一所為台灣子弟開設的東瀛學校中為另一位任教人員工作。汪毅夫判斷,他應該就是那個時候看到了《台灣文藝叢志》的征文啟事,於是就寫了這一篇名為《韓信論》的文章,並在該刊的第八期征文中獲得第一名。“這種書只有細心去讀,裡面就有很重要的材料”,汪毅夫表示,《林惠祥全集》裡面並沒有收錄這篇《韓信論》。
“重史料是我們福建學術界很重要的學術風氣,所以我們才會有這麼好的著作出版”。汪毅夫以在座的謝必震教授、廈大陳支平等教授為例,對福建史學界歷來重視史料的傳統表示高度肯定。他還回憶起,當年在福建省擔任副省長、主持社科評獎工作時,提議為《台灣文獻匯刊》設“特別獎”的經歷。
汪毅夫回憶,當時《台灣文獻匯刊》在評獎的時候,就有不同意見認為“史料怎麼評獎?這讓專家怎麼審?”他認為,如果要按照傳統的學科評價體系,這本書恐很難符合勝出的標準,故當時他就採取了一個很特殊的做法,即在特等獎、一等獎之外設立“特別獎”,該提議獲得了所有評委的一致贊同。“所以大家一定要改變觀念,真的要回到做真學問、做實學問上面來,相信這本書也一定要得獎!”汪毅夫說。
座談會結束後,汪毅夫第一時間向中評社記者展示了從書中所收錄林惠祥文章的影印本,向中評讀者獨家分享了他的這一研究發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