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美台關係展望:川普是否可能“棄台”?
http://www.CRNTT.com   2017-10-03 00:07:57


蔡英文當局不應對美國的支持存在幻想,應早日接受“九二共識”。
  中評社╱題:“美台關係展望:川普是否可能‘棄台’?” 作者:黃宗昊(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講師、台灣研究中心研究員

  近半年來,美台關係可謂峰迴路轉。在川普當選美國總統之初,先是和台灣當局的領導人蔡英文通電話,打破中美兩國建交以來的長期慣例。當被質疑行動輕率、沒有顧全大局時,川普不僅不認錯,還利用社交媒體振振有詞地為自己辯護。更引人側目的是,在之後接受媒體訪問,川普直接懷疑了“一個中國”政策的指導性,引起了軒然大波。一時之間,種種跡象顯示,新階段的美台關係將進入蜜月期,台灣蔡當局更為與川普陣營的關係經營有成而洋洋得意。

  但之後的劇情卻急轉直下,看似有所突破的美台關係迅速降溫、走回常態。蔡英文在4月27日接受英國“路透社”(Reuters)專訪,想故技重施,暗示可能跟川普再次通電話;川普迅速回應,雖未直接回絕,但不置可否的理由竟然是“不想為習主席帶來難題”,這恐怕比隨便找個理由搪塞更讓蔡當局難堪。另方面,民進黨政府非常期待川普上台後,能在對台軍售方面有所突破。但在5月8日刊登於《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的評論指出,預定在2016年底啟動的新一輪美國對台軍售案迄今沒有任何進展,可能的原因是川普政府想對北京示好。

  何以短短的半年之間,美台關係出現了如此戲劇化的轉折?這一方面和川普原本為政治圈外人的背景有關,也和白宮內部對國際事務主導權的權力爭奪有關,同時又涉及台灣蔡當局在兩岸關係中的被動,以及對美國利益的誤判。

  回過神來的美國外交

  由於原先政治門外漢的身份和特立獨行的風格,許多主流的共和黨人對川普始終抱有成見,即使他入主白宮,疑慮也都沒有打消。既然不被共和黨主流派所接納,川普吸引到的支持主要是來自黨內的極右派人士,這些人也大量充斥在他的幕僚和政治顧問團隊中,例如班農(Stephen Bannon)、納瓦羅(Peter Navarro)之流。在這批極右派人士的包圍影響下,很容易渲染“中國威脅論”;再加上川普還未進入狀況,對很多重大問題也沒有形成明確的見解和方案,這就是何以川普在上任前後會有些出格的言行,而美台關係看似打得火熱的根源。

  除了極右派人士外,由於欠缺政治人脈,川普也重用同處政治圈外的商人和軍人擔任公職,同時他的女婿庫什納(Jared Kushner)也在白宮的決策圈中扮演重要角色。共和黨主流的外交建制派逐漸團結在較為開明的庫什納旗下,和以班農為首的極右派勢力展開鬥爭,爭奪對國際事務的主導權。隨著川普進入狀況,美國的內政和外交似乎出現了不同步的發展。在內政事務上,從川普政府出台的政策來看,極右派人士的主張仍然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在外交事務上,共和黨主流的外交建制派逐漸佔據上風。最明顯的例子,就是中美領導人在馬阿拉歌莊園(Mar-a-Lago)首度會晤的“習川會”。

  原本各方都在關切,特立獨行的川普是否會在與習近平首度會晤時語出驚人,造成難以收拾的外交後果;但最終的行動表明,“習川會”在庫什納的操盤下順利結束。雖然沒有簽署公報和發表聯合聲明,但雙方的互動融洽,美國極右派人士所期待的反華言論並沒有從川普口中出現,中美關係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可說是在“習川會”上得到雙方的確認。

  美國在許多事務上(特別是近期的北韓核武危機)都還要仰仗中國的協助,在大局為重的考量下,不到三個月,面對台海局勢,川普就從之前“應習主席要求,信守我們的‚一中政策‛”,演變為“不想為習主席帶來難題”,而不願與台灣方面直接聯繫。換言之,美台關係能否維持突破性的進展,很大程度其實取決於兩岸關係的好壞。

  兩岸關係持續低盪

  在台灣的民進黨政府自然不樂見以上這些發展,但又無計可施。局勢的發展更多表明:當初蔡當局視與美國待任總統的直接通話為政治壯舉而大加宣傳,各方都拭目以待美台關係是否會出現根本的質變;但後見之明發現,原來這只是蔡當局見縫插針、利用美國權力銜接的空檔所造成的插曲,最多可視為政治公關的經典代表作,遠不到能撼動國際格局的程度。

  “經由北京是台灣通往世界的捷徑”。民進黨政府無視此政治現實,為了堅持自身的意識形態、鞏固在島內的政治利益,遲遲不肯接受“九二共識”,正面改善兩岸關係。一方面,拋出“新情勢、新問卷、新模式”的“三新”主張,將兩岸互動不佳的責任推卸給中國大陸,並運用語焉不詳的“結構性合作關係”一詞大打模糊仗。另方面,則不斷嘗試在國際空間中刷存在感,例如爭取參加“世界衛生大會”(WHA),想利用衝撞既有國際格局不成的悲情,鞏固島內的支持。

  此種“出口轉內銷”的政治伎倆,很容易就會被明眼人看穿。正如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發言人林德梅耶(Christian Lindmeier)在5月9日所明確指出,台灣過去8年能參與“世界衛生大會”,是由於中國大陸的諒解。換言之,當兩岸之間的政治基礎不復存在時,台灣的國際空間就會隨之大幅限縮。蔡當局對此自然心知肚明,但仍故作姿態去爭取台灣的國際空間,為的只是一黨之私的政治利益而已。

  面對中國大陸不斷崛起,台灣的民進黨政府卻消極以對,不僅沒有積極的動力去改善兩岸關係,還以“維持現狀”之名、行推動“柔性台獨”之實。長此以往,難道不怕危及台灣的生存嗎?蔡當局之所以有恃無恐,主要是源自於島內長期瀰漫的迷思(myth),認為一旦大陸在台海動武,美國基於自身的《台灣關係法》和對台的“六項保證”,肯定會出兵保護台灣。但果真如此嗎?川普難道不可能“棄台”嗎?

  川普如何計算利害

  所謂“棄台”,指的是美國用明示或暗示的方式表達,在台海衝突中,不再以軍事的方式保障台灣的安全。對於川普而言,由於原先政治門外漢的背景,以及出身自商業大亨的身份,讓他相較於一般常規的政客,更少受到以往政治常識與政治信念的束縛,也更有可能促成重大的戰略調整,包括在特定條件下,不再以軍事手段保障台灣的安全(“棄台”)。另方面,“商人重利輕別離”,相較於道義的考量,是否“棄台”的決定往往是利害的計算扮演了最核心的角色;只要條件得宜,川普的結論已呼之欲出了。在計算利害的過程中,受兩個因素的影響很大,一個是美國國內情勢,另一個則是中國如何應對。

  一開始要區別清楚的,就是“棄台”是否損及美國的核心利益。如果損及核心利益,即便付出重大代價也要堅持、周旋;如果不屬於核心利益,同時維持的代價又太高,就很有可能放棄。美國國內雖然有《台灣關係法》來規範美台關係,但在實際行動上,美國主要是以出售防衛性武器的方式增進台灣的安全,並未承諾美國有出兵台海的義務。而在軍事上保護台灣是否符合美國的核心利益,則長期以來在美國國內都存在爭議。隨著中國國力的增長,此爭議在近年來還有逐步升高的趨勢。包括攻勢現實主義(offensive realism)的理論大師米爾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在內的許多美國的理論與政策專家,對出兵台海都有異議。

  相較於日本、韓國、甚至菲律賓,從以往到現今,即使在面臨緊張的國際局勢之下,美國內部都沒有傳出過“棄日”、“棄韓”、乃至“棄菲”等主張,但“棄台論”卻不斷在美國學術圈與政策圈發酵。由此可見,動用武力保護台灣是否符合美國核心利益,始終存在高度爭議。這個事實的重要意義在於,既然“棄台”與否在美國國內缺乏明確共識,就給予政治領導人廣大且模糊的戰略空間可供操作;只要宣傳及輿論引導得宜,按照川普在商言商的風格,是否“棄台”確實可能在檯面上下進成交易。以上所言,是川普是否“能”棄台,答案無疑是肯定的;但川普終究是否“會”棄台,則取決於中國的實力與戰略,這就是以下要討論的第二部分。

  作為美國頂級智庫的蘭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連續在2015年和2016年發佈有關中美軍事衝突的分析報告“中美軍力積分卡”、“與中國開戰:想不敢想之事”,在全球引起了廣泛的關注與討論。蘭德公司在2015年的報告中指出,如果美軍要在軍事衝突的初期迅速佔上風,則空中優勢至關重要;但衝突一旦在中國周邊區域產生(特別是東海、台海),美軍需要超過兩千架戰機才能取得制空權,這已經超過全美空軍戰機的總數了。在2016年的報告中,蘭德公司進行了更為全面的評估,將中美軍事衝突按照兩個面向:“高強度”和“低強度”、“長時間”和“短時間”,搭配成四個場景進行系統性的分析。

  蘭德公司的報告主要聚焦於軍事和戰術層面,是一個很好的討論起點,但如果上綱到政治和戰略層面,還有許多需要補充和進一步擴展的空間。至少有兩點相當值得指出。

  首先,蘭德公司在2016年的報告中提到,隨著中國的反介入/區域拒止(A2AD)能力不斷提升,美國介入東亞局勢的軍事代價將不斷提高,並以2015年和未來的2025年進行對比。蘭德公司關注的是中美軍事實力的整體對比,但其實對川普政府而言,更在意的很可能是美國單方面的損失;只要預期美軍的損失高到一定程度,川普政府很可能在一開始就不會選擇以武力的方式介入台海局勢(亦即“棄台”)。其中的關鍵在於:軍事保護台灣是否符合美國核心利益存在高度爭議,所以美國社會對於這場戰爭的意願和承受能力相對薄弱。對精於算計的川普而言,與其冒著高風險介入台海,卻很可能危及自己在國內的政治基礎,不如直接“棄台”,還可向北京交換其它的利益。

  其次,如何衡量美軍介入台海可能遭受的損失,這是一個很難具體操作的問題,蘭德公司的報告也沒有定論。在2016年的報告中,蘭德公司基本排除了核武器的使用,只用了很少的篇幅討論,並認為這是武裝衝突到了最後不得已才可能考慮的選項。

  但如果將視野提升到全球大戰略的層面,核威懾的能力正是大國角力的精髓所在。如果北京在台海局勢升高的第一時間,就向華盛頓傳遞出明確且堅定的訊號,在軍事衝突中不排除使用核武器,一方面可迅速從戰略面抵消美國海空軍在戰術面所具有的優勢,另方面則可明確表達解決台灣問題、捍衛核心利益的堅定決心。如此一來,中美將進入博弈論中“懦夫賽局”(chicken game)的情境,解局的線索將是“狹路相逢勇者勝”,敢於亮劍的一方將佔上風。如果一併考慮前文所言美國核心利益認定的模糊,以及川普精於算計的商人性格,核威懾的首先使用反而可能不戰而屈人之兵,在最低武力的使用下解決台灣問題。

  展望

  總結以上討論可以發現,美台關係要出現根本性的進展,在既有的國際格局之下,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最多只是在特定情勢之下,看似有所突破而已,但這往往也是不可持續的。展望未來,對國際格局和美國利益的重新評估與戰略調整,以及在商言商的“川普式邏輯”,將會成為美國外交未來的主旋律。屆時,台灣的發揮空間將大幅受限,甚至“棄台”與否都可能被川普當局拿來交易。

  另方面,對中國而言,川普的外行背景與商人性格反倒可能為中國的戰略突破帶來機遇期。在美國重新評估國家利益與調整國際戰略之際,利用美國國內對於“棄台”是否損及核心利益的爭議,以及主動運用核威懾戰略先發制人,再加上適當的經濟利益作為交換,中國在未來的台海局勢中將立於不敗之地。川普是否可能“棄台”?答案無疑是肯定的。蔡英文當局不應對美國的支持存在幻想,應早日接受“九二共識”,並走回兩岸和平發展的道路方為正途。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7年9月號,總第237期)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