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九大代表、南京大學黨委書記張異賓(中評社 束沐攝) |
大會開幕前,中評社“攔住”了進入會場的十九大代表、外交部新聞發言人華春瑩,想問問她有什麼中國故事可以和大家分享,“很難用一句兩句來形容,因為有太多、太精彩的故事!”華春瑩說。的確,五年來,習近平總書記身體力行,走遍各大洲,跨越各大洋,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大國外交之路,而“習主席的朋友圈”、“習主席的運動手環”等通俗易懂、生動形象的新媒體、自媒體作品就是講好“中國故事”的代表作。
“講好中國故事,首先非常重要的是自己國家的強大”,作為一位哲學教授,十九大代表、南京大學黨委書記張異賓回答了中評社有關“哲學社會科學界如何講好中國故事”的問題。他表示,除了國家的強大,我們學術界的學術成果既能夠反應我們民族優秀的傳統思想,同時更重要的是,這種傳統思想能夠和30年來改革開放我們今天新的生活相關,“可能這是最重要的部分。”
張異賓回憶,二三十年前我們的學者到美國、歐洲的大學時,往往會“跟著”別人,而他們把我們也看成“從落後地區來的”,但他明顯感受到,隨著中國社會科學的發展,如今當我們再走出去的時候,我們不僅與他們是完全是平等的關係,“而且歐美的大學校長對我們的經濟奇跡、對我們的學術和科學已經完全是刮目相看了。”他強調,中國的社會科學首先要拿出和自身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一致的成果。
“我們要有自己獨特的話語權,我們不能跟著西方的學術概念走,一定要有自己的身份認同。”張異賓說,這種自己身份認同,並不是回到老祖宗的故紙堆中,而是結合我們新的生活、新的社會結構,產生一種新的學術體系。
張異賓認為,正如習總書記所講的,講好中國故事既要有實力,也要有我們自己的話語權,而且這種話語權要逐步在和世界的學術交流和競爭中,顯示出我們的特色和優勢。“這才有可能真正把我們自己國家做的好的事情,讓世界人民和國際學界所接受。”
(中評社報道組成員:束沐 郭至君 徐夢溪 林艶 林谷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