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青鳥政治”是內聚化的宗教式仇恨動員,這與蔡英文時期外向化的“網紅政治”迥異。例如,2019年蔡英文為了在黨內競爭中扭轉劣勢,利用“黑韓”風潮與香港“修例風波”等契機,掀起了“抗中保台”民粹政治,順勢塑造出“辣台妹”、“辣台派”等人設。但是,蔡式民粹政治是基於商業化、市場化、娛樂化的造星邏輯,用軟性網紅行銷之表,掩蓋硬性的“抗中”之裡,其政治目的是擴大支持光譜、蠱惑非綠民意尤其是青年認知。而“青鳥政治”無論是邏輯、還是操作手法,皆全然相反,這也導致其至今仍未獲得多數年輕人認同。
其次,雖然“反中謀獨”是民進黨歷年來延續不變的民粹政治主軸之一,但“青鳥政治”更聚焦於閘刀向內的納粹式排除異己和“洗滌人心”,且呈現出軍事化、武裝化的危險傾向。例如,傳統意義上區分“獨派”激進或極端與否,標準是其政治主張是否意圖推動“法理台獨”,但從當前形勢來看,“青鳥”在政權支持下,針對島內主張反“獨”、避戰、統派代表人士乃至任何有意與大陸交流合作的公眾人物進行輿論霸凌、網絡圍剿、司法追殺,更妄圖以“全民防衛”為名建立武裝、深入基層,於是出現了“青鳥”與“黑熊”的二合一,令原本“政治歸政治、生活歸生活”的島內社會生態丕變。
因此,正如上述特徵所描述的那樣,不久前舉行的“罷樑案”,恰恰是“青鳥政治”不同脈絡的交匯點:一方面,推動“罷樑”的所謂“公民團體”,正是“青鳥行動”的策劃者和參與者,也是民進黨一手培養、操縱的側翼力量;另一方面,“罷樑”從最開始用市政問題作為幌子,到後來被賦予“下架親中勢力”的政治意義,曹興誠等人活躍於“罷樑”造勢,並定調明年起逐個罷免“親中立委”,企圖製造骨牌效應。簡言之,民進黨支持“罷樑”,就是要打開讓“青鳥飛出來”的潘多拉魔盒,而結果以失敗告終,說明以下三點意義:
其一,“青鳥政治”讓台灣陷入內亂,已經引起主流民意反感和警惕。為了應對“罷樑案”與後續罷免“藍委”的威脅,藍營也針鋒相對提出罷免民進黨“立委”名單。此次“罷樑”失敗後,民進黨秘書長林右昌立即表示,罷免非民主政治常態,用罷免去扳回席次,要非常慎重。這就說明,綠營高層從“罷樑”失敗中一葉知秋,深知仇恨式動員、報復式罷免搞不下去。
其二,“青鳥政治”是當前兩岸關係的重要負面變數與風險來源,須遏制在萌芽狀態。“罷樑”失敗令民進黨和激進“獨派”鼓吹的“清洗親中勢力”的所謂正當性蕩然無存,但即便如此,具有納粹主義苗頭的“青鳥”絕不會善罷甘休,大概率將利用兩岸交流、尤其是在非政治領域的民間交流尋釁滋事,本質目的是強化兩岸敵我意識、離間民眾感情。對此,兩岸媒體和民眾一定要擦亮眼睛、明辨是非。
最後,“青鳥政治”具有不受控性,雖然很容易反噬民進黨、令當權派不得不自上而下予以管控,但在島內政治制度和輿論環境已喪失對民粹政治的約束、糾正能力的背景下,要高度提防“青鳥政治”最後以“攬炒(同歸於盡)”形式自爆的可能性,外部勢力也會玩弄甚至操縱“青鳥”製造事端,推動台灣“烏克蘭化”。在上述背景下,大陸方面近日依據“懲獨22條”依法制裁“黑熊學院”及其創辦人和金主,正是大陸管控危機、化解風險的關鍵舉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