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1月12日電/剛從滇池取的水,連同過去留存的水樣,一同擺在案頭,按年份依次排列,顔色由渾濁至澄清。
昆明人的鄉愁,全在這水里。從劣Ⅴ類到Ⅴ類,再到今年前8個月的Ⅳ類,滇池水質的每一點變化,都牽動著昆明人的心。2016年以來,經過不懈治理,滇池水質實現穩步好轉,曾經的城市傷疤逐漸成為城市資產。
“滇池清,昆明興。”一湖清水重現,折射出的是昆明發展理念的嬗變。立足經濟高質量發展,昆明加快產業轉型升級,用深化改革扮靚新春城。
舊貌換新顔,擦亮城市名片
“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摸蝦做菜,70年代游泳痛快,80年代水質變壞,90年代風光不再,直到今天依然受害。”撈魚河濕地邊,昆明市副市長吳濤用順口溜描述滇池水質變遷,道出昆明人治理高原湖泊的艱難探索。
自上世紀90年代後期開始,昆明不斷加大滇池治污投入。從點源污染治理到流域系統治理,先後投入500多億元,滇池在“遏制增量污染”的同時,開始逐漸“削減存量污染”。
發展思路,也在悄然變化。“以水定城、量水發展”,滇池保護治理被作為頭等大事和“一把手”工程,成為昆明實現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基礎。
10月末,海埂大壩上的電子屏吸引了不少遊客駐足,紅色字體標注的不達標河道格外顯眼。以滇池水質達標為總目標,昆明倒推各考核斷面水質指標,制定“一河一策”水質提升方案。
2017年底,昆明全面建立河長制,滇池流域35條主要入湖河道都有了河長。河道生態補償機制也建立起來,治理不力的區縣要對相鄰區縣給予經濟補償,責任領導要等比例扣減個人年度目標管理績效考核獎勵。2017年4月至2018年6月,全市各縣區累計核算應繳納河道生態補償金達9.35億元。
滇池水質,最差的時段是來水最多的雨季。今年進入雨季前,各區縣早已在沿途開挖調蓄塘進行截流、沉澱,並安裝抽排泵站進行分流,控制支流溝渠雨季翻壩溢流,從而大幅度削減了入湖污染負荷。
如今,河長制之下,滇池治污水平在不斷提升,巡河護河成為常態。“移動河長”巡河APP,真實記錄河長巡河的時間、軌跡、頻次;監管日益細化,官渡區紀檢監察部門常態化開展滇池治理與保護“三年攻堅”行動監督檢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