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9月9日電/塑料玩具琳琅滿目,箱包皮具“買一贈一”,手表25元(港元,下同)一塊……在位於香港島的太原街,手推車簡易鋪位上擺滿商品,向街巷縱深延展。
“現在賣貨的比買貨的人都多了。”攤主阿峰苦笑著對記者說。42歲的阿峰在香港擺了20年攤,兩個不足兩米長的攤位上掛滿了各式皮包、背包,一家四口的生計均系於此。
“我冇(沒有)讀過多少書,高中畢業去打工也沒找到什麼工作,就以賣貨揾食。有時一天12小時收入只有幾十元。好在我們一家三代等了7年,終於申請到公屋,面積400尺(1平方米=9平方尺)。”阿峰說。
談到期望孩子未來從事的職業時,阿峰搖搖頭:“現在的年輕人,看不到明天。打工沒出路,一個月房租交下來,幾乎不剩什麼;可做生意呢,你看我身後的店鋪,還沒開業就要投一百萬元付轉讓費、裝修費,我賣貨20年也沒攢這麼多。如果香港還是這樣,這些孩子以後沒有出路。”
據了解,香港太原街市場的攤位雖簡陋,但政府補貼後租金較低,在香港屬於“稀缺資源”。香港島有4000餘個類似鋪位,由香港五行小販福利會等進行組織管理,還有不少失業和不充分就業人群排隊等著進來。
阿峰們畢業擇業的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正處於香港經濟結構轉型期。在經歷了二戰後經濟複原期、工業化時期、工業服務增長期之後,香港經濟由以出口帶動、製造業為主導的體系,轉向以港口帶動、服務業為主導的經濟體系。金融服務、旅遊、貿易及物流、專業服務及其他工商業支援服務等產業逐漸發展為香港“四大產業”。
作為一個高度現代化的發達經濟體,香港走入“經濟服務化”階段,將大部分物質生產部門都轉移到香港之外。在增強了香港作為亞太區金融貿易服務中心地位的同時,卻由於經濟架構過於單薄,也帶來經濟生態脆弱、通貨膨脹等問題。香港社會貧富差距大、階層固化的背後,是產業的高度單一和空心化。過去是工作找人——你要有力氣可以打兩份或更多的工;現在則是“揾工好難”。
凝固的社會上升空間讓香港“看不到明天”,而相對狹窄單一的職業選擇空間,讓不少以高學歷進入“四大產業”的香港青年同樣對未來充滿憂慮。
香港中文大學電子工程系碩士畢業的姜海鋮,和大多數本地同學一樣,選擇進入金融業,從事保險銷售代理工作。在海港城辦公樓工作的姜海鋮,西裝革履,工作環境舒適。然而不見客戶時,他習慣去路邊流動攤排隊買腸粉解決晚餐。
“能省則省。保險靠人脈,剛入行好難。我職業和專業不掛鈎,真的可惜,可我們這個專業在香港就業選擇面窄,我想早點出來賺錢,早點有機會開始供樓。”姜海鋮說。
香港富豪“產量”最大的行業主要集中在房地產、金融、投資、貿易領域,擠壓了其他產業的正常發展。據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統計處數據,2017年“四大產業”就業人數為178萬人,占香港總就業人數46.5%。失去平衡的香港產業結構,帶來了社會結構及經濟結構的雙重失衡,已嚴重傷及香港未來的活力。
特區政府已經意識到經濟增長內部結構的失衡,曾嘗試採用扶持多樣化產業、激勵科技創新等多種手段改變,並於2011年提出將文化及創意、醫療、教育、創新科技、檢測及認證及環保等六項產業重點發展為“六項優勢產業”。但現實情況卻是,香港製造業在本地生產總值的貢獻比率經歷斷崖式下跌,重點扶植的六大產業並沒有相應增長,產業調整讓利被地產等行業大量“收割吞並”。
特區政府統計處數據顯示,香港製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00年的4.8%,逐年下降至2013年的1.4%,降幅為71%,六項優勢產業2012年至2017年增加值占GDP比重僅從8.7%增長為8.9%。
科技產業同樣幾經努力,但創新議題被頻頻政治化,掣肘明顯。如特區政府為推動創新科技發展而成立的創科局,反對派為反而反,不顧社會一再呼籲停止政治虛耗的呼聲,在立法會百般阻撓,生生拖了3年。
然而,部分敏銳的香港科技產業開拓者已經捕捉到新的產業發展機遇。在登上深圳福田保稅區制高點遙望香港,考察港澳青年創新創業政策環境,並了解到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建設步入新的快車道後,香港創業者、香港大學博士李德豪看到大灣區城市群在5G和大數據等方面合作的廣闊產業空間。
李德豪及其團隊推出了5G智慧杆2.0即插即用模塊。在他眼中,如何快速把握住5G應用市場,制定相應行業標準,才是當務之急。“我並不打算用這個來賺大錢,如何讓有創意的人一起來探索5G的應用,利用香港與內地城市的各自特點建立產業生態,讓中國有領先的5G技術,更有多元的5G應用場景,才是我希望的。”李德豪說。
專家分析,香港正迎來難得的歷史機遇期。香港與內地經濟的互補性很強,香港在資金和信息等方面具有優勢,但是空間小、市場有限,產業結構偏軟,對外部環境依賴性強,而粵港澳大灣區恰恰為香港提供了“硬實力”,更大發展空間和市場體量補齊了香港科創發展的短板。香港積極融入大灣區,在發展創新科技、尋找經濟新增長點等方面大有可為。
中信銀行(國際)首席經濟學家、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廖群認為:“從產業結構層次來看,香港應提升生產性服務水平,而這種豐富和提升需要建立在融合的基礎上。香港可以從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中獲得更多業務機會,豐富產業結構,抓住河套地區開發等一系列創新合作新機遇。如果把握這些機遇,香港經濟能做出大的文章。”
來源:新華網 作者:白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