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3月28日電/據香港文匯網報道,新加坡宣布3月29日起大幅放寬防疫限制,包括簡化入境旅客檢疫要求、戶外可不戴口罩等,令第五波疫情下抗疫疲勞的香港,再度浮現與病毒共存和動態清零的思辯。從宏觀角度分析,雙城在地理及經濟體系有著本質上的不同,如果我們不堅守動態清零的政策,不以“生命至上”為堅持,不以與內地免檢疫通關為大前提,恍如將香港的利刃磨蝕,對未來發展將產生深遠影響。
首先,新加坡防疫工作的成功不容否認,不僅採用功能類似內地手機“健康碼”而普及率逾九成的合力追蹤(TraceTogether)應用程式,而且長者疫苗接種率更大幅拋離香港。翻查該國截至3月中的數據,60歲、70歲及80歲以上群組兩劑疫苗接種率依次為97%、96%及94%,香港截至3月27日相同群組兩劑疫苗接種率依次為83%、71%及42%左右,差異之巨令人咋舌。去年夏天新加坡已成全球疫苗接種率最高的地方之一,宣布推行與病毒共存政策,即使今年遇上Omicron病毒株衝擊,亦能藉此守住低死亡率。
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反觀香港,筆者與一眾立法會同事對“安心出行”的意見已反覆論述,而第五波疫情近日雖呈下行趨勢,長者死亡及重症率仍居高不下。政府數據截至3月26日,60歲以上長者死亡率佔總數95%,目前於深切治療部情況危殆個案佔總數82%,數字相當驚人。國家衞健委新冠疫情應對處置工作領導小組專家組組長梁萬年來港指導抗疫時強調,工作重點是減死亡、減重症、減感染,當中應以長者為優先對象。試想想刻下我們不把長者接種率推高,如何減低死亡率?如何減低感染率?須知每一個死者都是活生生的人命,每一個數字都不是統計表上的白紙黑字,背後藏著一個生命的消逝、一個家庭的破損。中央一再強調,抗疫工作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因此動態清零的總方針,根本沒有討論的空間。
其次,新加坡及香港防疫成績亦或與居住環境及人口密度有關。據兩地資料顯示,2021年人均居住面積中位數,香港人有16平方米,其中劏房僅6.6平方米,新加坡人則擁33平方米;換言之,在確診者居家隔離空間方面,香港輸足一倍。亦因此在第五波疫情爆發初期,醫療系統被拖垮時,政府在未完善分流制度下推行“居安抗疫”政策,不少市民因居住環境狹窄,終由一人染疫變了一家染疫,“居安抗疫”成了“居安染疫”,或間接造成染疫個案單日登頂逾5萬宗。
新加坡在去年8月就已實施“居家康復”計劃,鼓勵已打針確診者留家抗疫,其間政府統籌視像會診及免費送藥,減輕醫療系統負荷,並主動派送快測套裝及血氧儀。當地的防疫優點,是在去年疫情受控期間,積極推高接種率,但香港在同一時期,接種率無法大幅提高至理想數字。如果現階段香港盲目跟隨海外一些國家全面開放,不單是東施效顰,更是不符現實。堅持外防輸入、內防反彈,保護的除了是700多萬香港市民,更重要的是香港背靠的14億祖國人口。香港與大灣區以至內地重要城市交往頻繁,一旦出現防疫缺口,將為國家造成嚴重傷害。
須先考慮與內地“通關”
新加坡屬外向型經濟,貿易高度依賴美歐日及周邊地區。自疫情爆發以來全球供應鏈中斷,新加坡出口經濟大受打擊,如果持續封城鎖國,必定賠上沉重經濟代價,因此轉取與病毒共存政策,重啟國門亦是唯一選項。相比之下,香港地理上背靠祖國,雖採自由經濟政策及多邊貿易制度,但政府統計至2020年,內地佔香港全球貿易額52%,香港最大貿易夥伴正正是內地,不是美歐日。香港的經濟民生與國家息息相關,作為特區在防疫政策及社會發展等領域必須緊跟國家步伐,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更是香港的必由之路。
再者,香港是國家與世界溝通的重要橋樑,不少國際商家選擇來港貿易,背後最大原因乃接軌內地市場。因此實現動態清零,與內地盡快實現免檢疫通關,以方便外商自由進出內地,才會增加香港作為樞紐的吸引力。為此香港未來的抗疫方向一定不能“躺平”,當前要務是穩控疫情,用高接種率、低感染率的亮麗數字,增強內地城市尤其大灣區城市的信心,重新達至與內地免檢疫通關的標準,並藉此雄厚資本重振香港。
凡事不可只觀其表,新加坡雖有過人之處,但香港亦須莊敬自強,切勿失方寸。疫境總會過去,疫情凸顯的人口老化、科技水平、房屋政策及醫護不足等一籃子問題,亦是社會未來應該關注的重點。當下香港必須把握自身優勢,善用中央支援,穩控第五波疫情,方為抗疫正道。白居易詩曰:“行路難,不在山,不在水,只在人情反覆間。”要香港社會及經濟重回正軌,沒有選擇,動態清零方為眼前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