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題:進一步深化兩岸文化交流的探討 作者:郭震遠(北京),中國海洋大學海峽兩岸關係研究所所長、教授
從現在到本世紀中葉,中國的完全統一,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進入了加速推進的新階段。在新階段中,國家認同問題已突出地成為兩岸統“獨”博弈的核心問題,將主要通過兩岸文化交流予以有效處理。所以,兩岸文化交流在發力鞏固成效、經驗,積極消除不足中的進一步深化,必須受到足夠重視。此外,隨著兩岸經濟社會的融合發展,兩岸文化交流發展中出現新的參與者——“兩岸族”,他們將創造出兩岸文化深入交流發展的新模式和新機制。
兩岸文化交流是1988年以來迅猛發展的兩岸交流的重要組成部分。如同兩岸交流其他重要組成部分一樣,過去三十年中,兩岸文化交流在取得重大成效的同時,也存在不可忽視的不足。
從現在到本世紀中葉,中國的完全統一,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進入了加速推進的新階段。大力鞏固已取得的成效,發揚經驗,積極消除兩岸交流在過去三十年中產生、積纍的各種不足,已經成為兩岸交流面臨的重要挑戰,是兩岸交流進一步深化的關鍵。這對於兩岸文化交流尤為重要、突出。因為新階段中,中國認同問題已突出地成為兩岸統“獨”博弈的核心問題,將主要通過兩岸文化交流予以有效處理。所以,兩岸文化交流在發力鞏固成效、經驗,積極消除不足中的進一步深化,必須受到足夠重視。
一、兩岸文化交流最重要的成效
由於內戰原因,1949年後兩岸長期對抗、隔絕。這不僅表現於兩岸政權的對抗、隔絕,而且表現於兩岸民眾感情的嚴重疏離,相互深刻誤解甚至相互畏懼。這是中國內戰的嚴重惡果之一,是實現兩岸統一,特別是實現兩岸和平統一的重大障礙。如果不能在實現統一的進程中予以有效消除,必將對統一進程和最終實現統一形成重大阻力,甚至還可能成為實現統一後,中國穩定、繁榮不可忽視的干擾因素。
1988年以來兩岸交流的迅猛發展,特別是兩岸文化交流的重大發展,已經使上述兩岸民眾感情疏離、互相誤解,甚至畏懼的局面,發生了深刻變化而大為改觀。現在,兩岸民眾之間長期存在的相互隔閡、誤解,乃至畏懼,雖不能說已基本消除,但有了很大的改觀。兩岸民眾的相處,無論在大陸或台灣,以及在其他國家,都已越來越變為親密、融洽;甚至一些支持綠營的台灣民眾與大陸民眾的相處、交流,也少見受到政治立場的明顯干擾。更值得重視的是,兩岸民眾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正在穩步增強。台灣越來越多的民調顯示了這一趨勢。原因很多,但兩岸文化交流發展,肯定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因素。在這個過程中,兩岸文化交流似乎不像兩岸經濟交流那樣聲勢宏大,對兩岸關係,以及兩岸各自的經濟社會有那麼明顯的重大影響。但在深層次上,兩岸文化交流通過其特有的“潤物細無聲”的影響,持續地成為了融合兩岸民眾感情的主渠道,為實現兩岸一家親、建立兩岸命運共同體,提供了重要支撐,從而開始奠定兩岸統一的精神基礎。這是三十年兩岸文化交流最重要的成效。
兩岸文化交流這一重要成效的取得,根本原因在於中華文化自身強大的凝聚力。長期的內戰把海峽兩岸的中國人分隔,以至於感情疏離、相互誤解、畏懼,但一旦恢復交流,中華文化強大的凝聚力迅速得以表現,從而有效推進了兩岸民眾感情的融洽。與此同時也彰顯了,兩岸文化交流的啟動和持續推進,是取得上述重大成效直接的決定性因素。
二、未能有效遏阻台灣島內“文化台獨”的蔓延,是兩岸文化交流的主要不足
1988年以來的三十年中,在兩岸交流迅猛發展的同時,台灣島內的“台獨”勢力及其影響,也有了前所未有的嚴重發展。1988年至2000年,李登輝在台灣執政;2000年至2008年,陳水扁在台灣執政;2016年至今蔡英文在台灣執政。三十年中,島內“台獨”代表人物執政長達二十二年。這三個“台獨”勢力代表人物利用執政地位,不遺餘力地推進“台獨”路線、執行“台獨”政策。他們搞“台獨”、搞分裂完全一致,但他們的策略和側重點有所不同。作為“急獨”勢力代表人物的李、陳,重點在於鼓吹並推行“法理台獨”,而對“文化台獨”則雖有推動,但著力相對較少;蔡是所謂“緩獨”勢力代表人物,“文化台獨”明顯是其施政重點,已使之成為中國統一進程的最重大隱患。
事實清楚表明,李、陳、蔡推進“文化台獨”,全面、徹底地去中國化,既是他們的目標,又是他們的主要手段。2016年5月蔡執政後,全面、徹底地去中國化,更是成為其施政重點之一。蔡執政兩年多的事實清楚顯示了,其對台灣的發展和治理乏善可陳,台灣已陷入嚴重的內外交困處境。但蔡始終不懈地推進“文化台獨”,呈現以柔克剛,企圖通過“文化台獨”改造台灣民衆的思想認同。
筆者曾撰文“蔡英文推進‘文化台獨’的特點、影響和前景”(詳見《中國評論》月刊,2017年11月),對蔡執政後全力推進“文化台獨”進行分析,不再贅述。但必須強調、必須重視的是,在蔡的全力推進下,“文化台獨”已在台灣島內形成一股不可低估的逆流。這股逆流的存在和發展,不僅加快在台灣社會和民眾中實現全面、徹底地去中國化,而且直接影響台灣政局,成為反中、反統的“台獨”分裂勢力的重要支撐。顯然,“文化台獨”已成為,並將繼續是,實現中國完全統一的最主要障礙之一。
毫無疑問,“文化台獨”在台灣島內蔓延、坐大,是“台獨”勢力代表人物李、陳、蔡在島內執政的直接惡果。但多年來,“文化台獨”的推進沒有受到有力、有效的遏阻,也是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原因。島內的反“獨”促統力量,一直堅持反對去中國化、反對“文化台獨”,但勢單力薄,效果很有限。馬英九執政,不僅官方反對“文化台獨”軟弱無力,而且對於民間反對“文化台獨”也支持不力。值得重視的是,過去三十年中持續推進、並有重大成效的兩岸文化交流,並沒有表現出對“文化台獨”有力、有效的直接遏阻,以至於形成了兩岸文化交流發展與島內“文化台獨”猖獗同時並存的極不正常局面。可以說,遏阻島內“文化台獨”,是兩岸文化交流的應有之義,但實際上卻出現二者同時並存的極不正常局面。顯然,未能有力、有效遏阻島內“文化台獨”蔓延,是兩岸文化交流最重要的不足。
三、中國統一大勢正在形成和強化,是未來時期深化兩岸文化交流的重要歷史機遇
從現在到本世紀中葉的三十多年,是大陸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時期,兩岸關係同時進入了加快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的新階段。這一階段最重要的特點是,中國的統一大勢已經出現並持續強化,開始產生越來越明顯的廣泛影響。這為未來時期的兩岸文化交流提供了新動力,是未來時期深化兩岸文化交流的最重要歷史機遇。
筆者曾撰文《加快塑造中國統一大勢的探討》(詳見《中國評論》2018年1月號),對未來時期的中國統一大勢的形成、特點和影響進行探討。筆者認為,中國統一大勢,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必然形成並不斷強化的歷史發展大趨勢,在中國統一問題上的具體表現。1978年以來,大陸持續較快發展,奠定的大陸綜合實力對台灣的不可逆轉的壓倒性全面優勢,是中國統一大勢形成的基礎;1978年以來,大陸堅持實現統一的堅定決心和正確的戰略、政策、策略,則是統一大勢形成的決定性因素。可以明確認為,中國統一大勢的形成與強化,是大陸主導的中國統一進程發展的必然結果。事實已經清楚顯示,中國統一大勢一旦形成並不斷強化,又必將對統一進程產生廣泛、重大的積極影響。其中,對於兩岸交流,尤其是兩岸文化交流的重大積極影響,應特別予以重視。
如本文前述,由於內戰形成兩岸長期對抗、隔絕,導致兩岸民眾隔閡、誤解、畏懼。但1988年兩岸開始交流以後,豐富多彩的兩岸文化交流迅速推進,充分顯示出中華文化強大的凝聚力。三十年來,兩岸文化交流在深層次上產生了深刻影響,對於強化兩岸民眾的中華民族認同,發揮了不可替代的決定性影響。但由於台灣島內“台獨”勢力長期執政,“文化台獨”猖獗一時,僅僅依靠民族認同,已不足以有力、有效遏阻全面、徹底去中國化、否定中國認同為核心的“文化台獨”。顯然,兩岸文化交流必須升級,必須把兩岸文化交流的水平,由兩岸的民族認同提升到兩岸的中國認同。中國統一大勢的形成和強化,肯定將對形成兩岸中國認同產生重大的積極影響。因為中國統一大勢的形成和強化,雖然直接表現於兩岸關係,但實際上更深刻反映了中國在整個國際社會中地位和影響的重大增強。這兩方面對兩岸文化交流從內涵到機制、形式,都將產生重大的積極影響,從而推進兩岸文化交流從形成中華民族認同,到形成和強化兩岸中國認同的提升。
中國統一大勢的形成和強化,是中國統一進程,以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發展。由此對於兩岸文化交流產生的重大積極影響,也是歷史性的。但是,把握這一歷史性機遇,仍然需要做大量艱苦細緻的工作,而不可能一蹴而就。對此必須有充分認識,決不可掉以輕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