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3月22日電/大地回春,金融送暖。
在經歷了兩年以防範化解系統性風險為主要目的金融監管風暴和宏觀經濟增長放緩雙重影響帶來的嚴冬之後,中國金融業似乎感受到了春天的氣息。
不可否認,這兩年防金融風險的種種努力取得不錯的成績,根據中國人民銀行官方的說法,金融監管制度得到了完善,審慎經營理念得到強化,市場約束逐步增強,野蠻擴張等行為總體收斂,金融亂象整治取得階段性成效,金融運行整體穩健,金融風險總體可控,守住了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為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金融風險攻堅戰贏得了良好開局。而中國銀保監會在2月25日“堅決打好防範化解金融風險攻堅戰”的官宣文章中也進行了更加具體的總結。這些說法應當是恰當的。
市場的評價也許能說明這一點。在系統性金融風險得到有效控制後,隨著一系列有利於資本市場發展的政策組合拳出台和對中美貿易談判的前景樂觀情緒上升,股票市場開始打破長期低迷景象,上證綜合指數重回3000點,股市的人氣又回來了,開戶人數大增,交易量大增,以致證券公司營業部出現了久違的人頭攢動的局面,好些券商信息系統有點經不住激增的開戶人數與重新活躍的交易賬戶的考驗。科創板及註冊制相關規則的陸續公布意味著科創板將呼之欲出。這是今年資本市場的頭等大事,成為資本市場改革和促進技術創新的重要抓手。對科創板的成功,我們充滿期待。
中央決策層最近的集體學習及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金融問題的論述則送來了春風。2月22日,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金融,習近平關於金融問題又有新的論述。“金融活,經濟活;金融穩,經濟穩。經濟興,金融興;經濟強,金融強”全面闡述了金融與經濟的關係。在談到穩增長與防風險的關係時,習總書記說,實體經濟健康發展是防範化解風險的基礎。要注重在穩增長的基礎上防風險。這種說法與今年1月23日他在省部主要領導幹部堅持底線思維著力防範化解重大風險專題研討班講話中要求“各地區各部門要平衡好穩增長和防風險的關係,把握好節奏和力度”的提法是完全一致的。如果按照這種理念去防範化解風險,就不會出現在化解存量金融風險的同時製造新的風險,而是通過保持經濟增長中尋求風險的化解。
更為重要的是習近平對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出了更加具體的要求。如,優化融資結構和金融機構體系、市場體系、產品體系,構建多層次、廣覆蓋、有差異的銀行體系,建設一個規範、透明、開放、有活力、有韌性的資本市場。構建風險投資、銀行信貸、債券市場、股票市場等全方位、多層次金融支持服務體系。經過四十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金融業已經取得了飛速發展,金融資產越來越大,2018年底銀行業資產達268萬億元,保險業資產18萬億元,證券公司總資產6.26萬億元,金融業態越來越多,金融產品越來越豐富。但是中國金融業發展還存在金融效率還不高、金融結構不平衡等問題。如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的結構問題,在間接融資中銀行的同質化問題,在間接融資中資本市場特別是股票市場沒有解決不規範、層次少的問題,金融監管中還存標準不完全一致套利現象比較嚴重的問題,金融機構的金融服務能力、管理能力還遠遠不能滿足越來越多的金融需求等等。但是實體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和社會公平正義的要求對傳統的金融結構、金融手段、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模式提出了越來越多的挑戰。金融部門就必須想辦法去進行創新,用新的技術和機制提供更豐富和更優惠的金融服務。這些意味著中國金融業高質量的發展仍然有很大空間,金融的制度創新、體系創新、產品創新和流程創新還有很多文章要做。這為下一步的金融工作指明了方向。
民營經濟的金融可獲得性問題在近年顯得非常突出,這個問題引起了高層的高度重視。2月14日,新華社發布了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加強金融服務民營企業的若干意見》(簡稱《意見》)。2月25日,中國銀保監會公布了《關於進一步加強金融服務民營企業有關工作的通知》,對落實《意見》進行了系統部署。這兩個文件的可喜之處在於不僅僅對有關金融機構提出了具體要求,更重要的是試圖從制度和技術上去掃除妨礙民營經濟發展的障礙,如“抓緊建立“敢貸、願貸、能貸”的長效機制”, “推動完善融資服務信息平台”,利用大數據等手段進行信貸審批制度創新提升效率。這表明管理層看清了民營經濟融資問題的真正症結所在,管理思路也在朝著市場化的方向進一步邁進。在鼓勵金融服務民營經濟的上述文件中,雖然還保留著在中國目前行之有效的行政方法,但更加注重發揮市場的作用,力圖從建立激勵機制和信息平台建設入手,使服務民營經濟內化為金融機構的自覺行動。
在監管從嚴之後,中國的商業銀行面臨著的資本壓力更加突出,好在管理部門在資本工具創新方面提供了新的路子。就在春節前的1月25日,中國銀行成功發行400億元永續債補充資本金。這一新的金融工具受到了市場的廣泛認同,認購倍數超過兩倍。為了便利永續債發行,為購買人提供流動性,央行創設了央行票據互換工具並在2月20日開始了首單操作。2月15日,中國工商銀行理財子公司獲批,從而原來的五大銀行的理財子公司全部獲批,接下來還會有更多的理財子公司獲批。這標誌著資管新規及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發布以來銀行理財業務的制度創新正在落地,不僅為資本市場發展提供了源泉活水、解決困擾銀行的剛性兌付問題,更重要的是為銀行的業務轉型開辟了新路。這些都為銀行業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經營環境。
金融部門的發展當然也需要有一個合適的貨幣政策環境。更加靈活、精准的貨幣政策一直傳達著積極的信號,央行表示2019年將繼續實施定向的貨幣政策操作確保貨幣流向實體經濟,並在1月23日央行開始了一季度定向中期借貸便利(TMLF)操作,根據有關金融機構2018年四季度小微企業和民營企業貸款增量並結合其需求金額確定為2575億元,其精准用意非常明顯。從2019年1月的金融數據表明寬貨幣開始轉化為我們期待的寬信用,當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長了4.64萬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了1.56萬億元,比上月末增加3.05萬億元,其中人民幣貸款新增3.57億元。顯然,得益於一系列措施,社會融資活動特別銀行信貸活動重新活躍起來。
看來,金融的春天似乎真的來了。然而,我們還要謹防倒春寒,風險的警鐘需要長鳴。習近平在政治局學習講話時仍然提到,“防範化解金融風險特別是防止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是金融工作的根本性任務”。相關金融管理部門及領導人在不同場合都表示要堅持底線思維,認識到防範金融風險任務的長期性和複雜性,一直保持警惕並常抓不懈。當然,我們還應反思前些年金融風險出現並放大的原因,並從制度層面、技術層面構建防範金融風險的長效機制。
當今中國,社會各界對金融部門寄予厚望,扶貧攻堅、節能環保、民營企業、小微企業、鄉村振興、“一帶一路”、科技創新等等都需要金融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這既是金融機構需要履行的社會責任,也是金融機構自身發展的潛在機會。金融業需要努力去進行制度和產品創新去滿足上述金融需求。我們也要認識到,雖然金融很重要,但金融畢竟不是萬能的,有其局限性,有其自身的運營規律,不能完全滿足或低成本滿足所有需求,這也需要全社會的理解。穩定的金融和有效率的金融最終需要一個良好的社會治理、信用、法治、經濟環境,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金融管理者和從業者也需要正確地認識自己認識金融。剛剛履新證監會主席的工行前董事長易會滿在首次答記者問時說要“敬畏市場、敬畏法治、敬畏專業、敬畏風險”。我認為,他的四個“敬畏”不僅適合於資本市場,還應適用於整個金融。只有這樣,金融的春天才會生機盎然並激發起中國經濟的無限活力。
來源:銀行家雜誌 作者:歐明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