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提升文化旅遊體驗,重點在塑造公共文化空間
http://www.CRNTT.com   2019-05-10 08:02:08


  中評社北京5月10日電/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當代中國人從物質需求向精神文化需求的轉變。同時,習總書記還將文化自信置於一種基礎性的重要地位。文化為魂,旅遊為體,文化旅遊業是文化與旅遊的深度融合,能夠增強文化自信,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據文化和旅遊部綜合測算,2019年“五一勞動節”小長假期間,全國國內旅遊接待總人數達1.95人次,按可比口徑增長13.7%;實現旅遊收入1176.7億元,按可比口徑增長16.1%。文化和旅遊消費額在501-1000元之間的遊客比例最高,為38.0%,較清明假期提高1.2個百分點;遊客平均外出停留時間為2.25天,較清明假期增長9.5%。這不僅體現了文化和旅遊市場的超預期繁榮,同時各大文化旅遊景區的“爆堵”現象,顯示了國內文化旅遊業亟需邁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映射出文化空間發展的使命。

  “五一”小長假期間文化旅遊市場的空前繁榮,隨之而來的是,各地景區和交通壓力的增大。這一方面體現了廣大人民群眾對於文化旅遊所帶來的精神文化體驗需求與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另一方面體現了人民群眾的文化消費潛力得到了進一步的釋放。

  在消費社會中,所有東西都是可消費的,即使是歷史文化也可能變成被消費的對象。如主打休閑文化的成都寬窄巷子,充分發揮了“閑”文化的強大穿透力,吸引了大批試圖逃離鬧市的遊客。文化旅遊區的建築、山水、街道、歷史、交通甚至當地人的生活起居方式等共同組成了一個文化空間,而這個文化空間正是遊客與當地文化的最直接、最全面的接觸。

  在文化旅遊中,遊客的體驗嚴格受到空間的影響,最直接的表現為對空間舒適物(amenities)的巨大需求。文化空間舒適物不僅包括車站、酒店、餐館、咖啡廳、公園甚至公共廁所這些基礎物質設施,還包括當地人的文化素質水平,以及相關文化旅遊活動的內涵和質量等精神文化條件。這些空間舒適物能夠給遊客提供一種文化旅遊所帶來的體驗舒適感和文化滿足感。反之,擁堵的交通和景區、昂貴的住宿和餐飲、混亂的市民環境和粗糙的文化活動等劣質文化舒適物則會給文化旅遊區帶來較低的評價和“回頭率”,不利於當地文化空間和文化旅遊業的進一步發展。

  與此同時,文化旅遊中人和時間的介入,也為文化空間注入了生命力。原本處於相對靜止狀態的區域文化空間,由於遊客的到來,長期以來的歷史文化積澱也開始流動起來,形成一種流動性的文化空間。這不僅體現在對當地經濟發展、產業升級、基礎設施建設和就業的促進上,由經濟基礎決定的上層建築也將受到很大影響,通過政府的引導和市場的選擇,文化旅遊將有助於區域文化的去粗取精以及傳承和發展。

  在文化空間中鑄造文化旅遊之魂,是提升文旅體驗的核心。在當前,區域文化受到忽視和不同程度的破壞,導致了“千城一面,千村一貌”,隨之而來的將是文化旅遊靈魂的喪失。

  因此,發展文化旅遊不能僅僅是在“文化為魂,旅遊為體”的口號下,將城鄉建設和文化發展分立開來。而應當站在文化空間的高度上,綜合探討區域的物質空間、精神文化空間和機制空間,使文化空間朝著“自然化”方向發展,落成人民群眾認同的公共文化空間,將文化舒適物與美好生活需要精准匹配,融鑄具有區域文化特色的文化旅遊之魂,為提升文化旅遊質量水平提供基礎條件和核心支撐。

  來源:中國網  作者:陳波(武漢大學國家文化發展研究院教授)、趙潤(武漢大學國家文化發展研究院碩士研究生)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