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月19日電/大華網路報今天專欄文章說,這次敗選,許多人對國民黨提出建議,有的具體可行,有的是病急亂投醫,假若真的執行,很可能未見其利先受其害。
每次敗選,有三件事必在檢討之列:
1、國民黨世代交替的速度不夠快,應該全面啟用年輕人。
2、國民黨不夠本土化,應該將中國國民黨之名改為台灣國民黨。
3、國民黨論述已經過時,“九二共識”已經被“污名化”,應該及時修正。
這些建議不能說完全沒有道理,但多半是一廂情願,舉例來說,有人建議,中常會上,應該保障三分之一席次為45歲以下青年,三分之一席次保障各地具有民意代表身分的從政同志,僅留三之一依現行制度選出中常委代表各類黨員。
問題是,學青選得過社青嗎?這些人如何產生?而且當選票數更高,更有民意基礎的縣市長,為什麼比不過具有民意代表身分的從政同志?這樣的結果不是使地方派系更加壟斷中常會的決策嗎?
事實上,最近二十年來,國民黨不是沒有延攬年輕人,但效果一直不好。首先,這些新貴對國民黨既沒有深厚的感情,也缺乏深入的認識,上台之後就想大刀闊斧,放手施為,但他所提的建議未必可行;每每雷聲大雨點小。其次,這些新貴往往頤指氣使,跟黨部原有的年輕人發生磨擦或衝突,每用一次新貴就對黨的年輕人造成一次傷害。
所以黨部確實該大量啟用年輕人,但不是讓年輕人一步登天,也不是把國民黨的老人都全部換掉,國民黨就能脫胎換骨。批評的人認為,國民黨不分區名單平均年齡太老所以才會輸掉;但國民黨不分區總體平均年齡和安全名單只比民進黨大兩歲;再說2016年國民黨不分區名單,平均年齡最低,專業代表性最高,但選舉結果卻是歷年最差的一次。這證明換年輕人並不見得能夠改變選舉結果。任何一個團體都應該老中青並用,老幹新枝兼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