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治大學外交系外觀。(中評社 鄭羿菲攝) |
盧業中舉例說,比如說《台灣旅行法》高層官員互訪,還是有可能性,若未來要執行,美國國會肯定是支持,而行政部門內部可能過去會有一些反對或質疑的聲音,但是現在願意支持更進一步推進美台高層官員互訪,在執行層面上面,它可能會多了一些空間,若要執行也會是低調執行,而屆時國際政治環境也會是美國要考量的,還要再觀察會否落實。
盧業中分析,在《台灣保證法》的部分,由於它是包裹表決的方式通過,而且時間點是在美國大選結束後、總統交接前通過,雖然內容不多,但裡面有提到美國在台灣與國際組織上的一些角色,美國國務卿布林肯現階段要重新去確認、了解脈絡與細節,這是很正常的。
盧業中認為,這也呼應布林肯在國會提名聽證會時,回應前國務卿蓬佩奧取消台美交往限制所說的“會認真考慮相關事宜”,基本上有兩個意涵,一是國事如麻,不一定有時間這麼快處理到台灣政策,二是可能也是選取式的調整執行。
盧業中指出,至於未來台美過去有先例的互訪,如“國安會秘書長”訪美的頻率是否更多、有沒有更公開,這後續的執行是我們研判台美關係是否持續正向發展的重要指標。從目前布林肯的發言來看,是比較偏向於不取消這些法案,也不做明確的表態,在後續執行上,還是可以有一些拿捏與考量。
媒體報道,拜登核心幕僚、哈佛大學教授艾利森(Graham Allison)曾表達,“拜登明白只有一個中國,並沒有獨立的‘台灣國家’存在,拜登的挑戰在於如何想出一個兩岸新方案”,什麼方案會是美中台三方都能接受的?
盧業中表示,艾利森的講法主要是從霸權國家之間希望避免戰爭的角度出發,對美國來講,美國本身就有所謂的一個中國政策,所以拜登認為只有一個中國大陸是比較直觀,這是拜登執政時期的一個定性,同時我們也得看拜登如何看待兩岸問題,布林肯有特別提到,這個是必須要符合台灣人民的想法跟最大利益,這也是美國民主黨政府到目前為止一中政策的重要精髓,想必拜登應該也不會改變。
盧業中說,以方案來說,他認為拜登政府基本上不會接受所謂的一國兩制,民主黨政府任內曾討論過中程協議、兩岸簽訂和平條約,或許是可能考慮的方向。
盧業中解釋,中程協議是訂一個期限兩岸互不侵犯,如以50年作為一個中期,凍結兩岸的現狀、把兩岸衝突的可能性凍結起來,50年以後看中國大陸內部有沒有改變,或是台灣這邊有沒有什麼改變,雙方再討論未來是要和平統一,還是用什麼方式處理彼此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