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彰化師範大學公共事務與公民教育學系教授劉兆隆。(中評社 方敬為攝) |
中評社彰化1月26日電(記者 方敬為)針對台灣民眾黨發展,彰化師範大學公共事務與公民教育學系教授劉兆隆接受中評社訪問表示,台灣的政黨政治發展以來,政治學上定義的有效政黨數最多就是2.5個,第三勢力往往難以躍升為真正的第三大黨,除了政黨領袖的魅力會衰退,還有政治光譜定位以及組織能量等問題,不易突破藍綠夾擊,從歷史來看,民眾黨難敵消亡的規律。
劉兆隆,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博士,曾任香港中文大學訪問學者、台灣文官學院特聘講座等。研究專長在中國大陸問題與兩岸關係、政治經濟學、台灣政治經濟發展、台灣政治發展等。
民眾黨主席柯文哲以墊底姿態落敗2024大選,雖然取得8席不分區“立委”,但外界仍認為民眾黨面臨泡沫化風險。
劉兆隆表示,借鏡歷史,民眾黨確實可能泡沫化,因為台灣的政黨政治發展以來,在政治學上定義的有效政黨數只有2.5個,包括過去的新黨、親民黨、台灣團結聯盟到最近的時代力量,都是輪流去占這0.5個政黨數,也就所謂的第三勢力,往往都是短暫而已,難以躍升為真正的第三大黨。
他指出,若要比較選舉成績,新黨在創黨後隔年,1995年的“立委”選舉當中,拿下21席,堪稱關鍵影響力;宋楚瑜創立的親民黨,2001年“立委”選舉更大舉囊括46席,取代新黨成為第三大黨。新黨、親民黨在巔峰時期掌握的“立委”席次都超過民眾黨這次拿下的8席,最後仍走入邊緣化、泡沫化,民眾黨發展的立基並無想像中的穩固。
其次,劉兆隆提到,台灣的第三勢力,很多都是屬於“個人型”的政黨,很大成分是依靠創黨領袖的個人魅力為號召,當政黨領袖失去了魅力或發揮舞台,政黨就會冰消瓦解。例如親民黨主席宋楚瑜在政壇影響力的消長,對應到親民黨的式微,就是一個典型,新黨、台聯黨、時代力量皆然。這次時代力量在2024選舉“團滅”,很大程度也與政黨明星陸續出走有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