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總辦公室內掛著1946年在南京成立的合照及立案證書。(中評社 楊騰凱攝) |
戴中興感嘆,這就好像溫水煮青蛙,他很擔心台灣走向柯達公司的路線,只想守住傳統相片,到最後守不住就倒了,台灣現在是在用過去的資源,在做未來的事,如果把過去製造業的基礎,例如ICT、網路科技,拿來發展服務業,才是對的,只是現在一群人都在製造業裡面打轉。
戴中興告訴中評社,政府偏重在製造業,多少也是因為製造業帶動台灣經濟起飛,傳統上聲量比較大,所以現在政府輔導產業的單位或智庫,大多是協助製造業出身,只熟悉製造業的運作模式,對政府建言當然多以製造業為主,不會去做其不熟悉的產業,從頭到尾都是製造業補助拿的比較多,進入惡性循環,“路不是走到盡頭,而是該轉彎了。”
談到產業需要政府幫忙的部分,戴中興表示,第一,要先創造台灣的內需,例如可以考慮發消費券等等。第二,改變“國家”產業的績效指標(KPI),例如5+2創新產業都是以製造業為主體,為什麼沒有一塊發展服務業產業?
第三,政府的組織也需要調整,商業是歸“經濟部”商業司所管,製造業則是工業局管轄,兩者預算差了百倍,這樣的比例,該如何幫助服務業?商業應該成立商業局,畢竟政府位階會決定了幫助產業的資源。
此外,戴中興指出,新的服務業橫跨了農業、醫療及製造業,政府的組織已經不符合民間商業的需要了,應該要有單一窗口一條龍幫助業者,否則個別部門只會踢皮球而已,這不難,只是有沒有用心而已。最後,就是鼓勵商業模式創新。
戴中興說,服務業這塊的問題處理好了,台灣勞工薪水的問題,自然就解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