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兩岸關係研討會8月17日至18日在四川成都舉行(中評社 海涵攝) |
中評社北京8月20日電(記者 海涵)2023年兩岸關係研討會8月17日至18日在四川成都舉行。會議期間,來自兩岸的學者就兩岸關係前景與道路抉擇分享看法。與會學者普遍表示,兩岸命運與共,和平彌足珍貴。在當前重要歷史節點上,兩岸同胞要攜起手來,維護共同利益,做出正確選擇。
兩岸同屬一中 並非想象的共同體
“中華民族不是想象的共同體,中華民族是在5000年的歷史文化浸潤、抵禦外敵、同甘共苦、胼手胝足、相互融合的命運共同體。”南京大學台灣研究所所長劉相平表示,海峽兩岸不是想象的共同體,它是血緣的、文化的、歷史的、地理的、政治的、法理的命運共同體,打斷骨頭連著筋,割舍不斷。“台獨”分裂勢力企圖構建“台灣命運共同體”以對抗“兩岸命運共同體”,但是面對兩岸統一進程不可阻擋的大勢,他們的企圖必將失敗。
台灣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專任教授兼社科院院長紀俊臣表示,兩岸的問題本來不是問題,是在“台獨”勢力增長後才成為問題。對於和平穩定有貢獻的事情,兩岸要盡量多做。如果台灣的民進黨政府不做甚至阻撓,我們民間就來推動。他提出兩岸發展的前景取向,即兩岸同屬一個中國,這個中國是文化的中國、經濟的中國、和平的中國、永續的中國。
大陸戰略定力強 兩岸應珍視和平
《旺報》社長兼總主筆戎撫天表示,大陸從1979年確定“和平統一”方針至今已經將近45年,在這四十多年間,無論台灣內部形勢、外部環境如何千變萬化,這一政策都未改變。作為台灣人,我們很佩服大陸的戰略定力。兩岸和平發展曾經歷非常好的勢頭,但2016年蔡英文執政後,造成當前兩岸關係嚴峻複雜。大陸的“和平統一”方針是正確的,但在執行過程中面臨很大挑戰。他提出,可以考慮達成兩岸永久和平共識,以此降低兩岸政治對抗、增進兩岸交流。
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左正東表示,兩岸雖然長期對峙,但過去三十餘年由綿密人際往來所形成的緩衝地帶,和兩岸間走向和平穩定相輔相成。未來兩岸的執政者都需要有更大的勇氣、更大的承擔,勇於打開既有限制,為兩岸人員的移動提供更好的保障、更便利的管道。兩岸要珍惜和維護得之不易的緩衝地帶,把握再全球化帶來的契機,為兩岸再造可長可久的和平基礎。
兩岸命運與共 應攜手維護共同利益
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院副院長李振廣表示,兩岸關係的外部環境和島內小環境近些年來日趨惡劣,對於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極為不利。面對這樣一個可能的、最不符合兩岸同胞利益的發展趨勢,我們應盡最大努力制止這一趨勢的發展,在艱困的條件下扭正兩岸關係發展方向。從態勢上看,就是逆水行舟,更像是滾石上山。面對這種趨勢與境況,要有一點人定勝天的精神,要堅信兩岸關係不利的發展趨勢是可以通過兩岸同胞的共同努力而發生改變的。台海兩岸應該把兩岸關係主導權,也就是兩岸同胞的共同命運,牢牢攥在自己手里,發揮我們的主動性、主導權,積極在艱困條件下塑造兩岸關係發展新態勢,堅決把兩岸關係導向正確方向。
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講座教授鄭劍表示,新形勢下,在外部勢力的挑戰面前,兩岸應該聯合起來,保護自身優勢,發展新的優勢,互助對方利益,形成兩岸一體合作、軟硬實力融合、一致應對外部的強大力量,“舉國體制”加“兩岸一體”是持久的雙贏之道,也是兩岸共同利益所在。台灣方面應跳脫“棋子論”,台灣也衹有擺脫“棋子論”才能走出被動、增強主動,既避免成為美國的“棄子”,也不成為中華民族的“棄子”。
“台獨”衝擊兩岸關係 兩岸同胞都應做出正確選擇
台灣亞太綜合研究院院長湯紹成表示,當前兩岸若要融冰,首先需要放話,然後經由對話進入協商談判。在當前氛圍下,賴清德最需要調整步調。賴清德近來雖不斷“洗白”,並將兩岸政策轉為“和平保台”,但民進黨政府仍不願見兩岸交流,未來是否會有變化,值得關注。此外賴清德堅守蔡英文的“四個堅持”,其中包括“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這是明顯違“憲”的“兩國論”。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涉台事務研究中心主任謝郁表示,今年是台灣的選舉年,也是“台獨”衝擊兩岸關係的高風險年,從年初的“和平保台”到“四大支柱”,再到最近的“走入白宮”等等,突發事件不斷。反對“台獨”就是維護兩岸和平的前景,維護兩岸人民的福祉。歷史能給中華民族的機遇並非隨時都有,當民族復興走到歷史關口、兩岸關係走到歷史關口、和平統一走到歷史關口的時候,所有愛好和平、反對戰爭、關心兩岸前景的兩岸同胞都應該做出正確的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