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登及。(中評社 俞敦平攝)
|
中評社台北12月27日電(記者 俞敦平)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張登及在26日下午的座談會中分析了三位大選候選人民進黨賴清德、國民黨侯友宜、民眾黨柯文哲的“外交”政策差異,以及選後可能出現的不同情境。他分析各種因素,最後得出的結論是侯友宜的政策可能可以稍微穩定“邦交國”的數字,柯文哲的政策可能可以減少“邦交國”的損失,賴清德的政策可能可以爭取到美國和西方社會對台灣的支持。
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26日下午在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圖書暨會議大樓一樓國際會議廳舉辦“誰來解開兩岸的結:三黨總統候選人兩岸政策與選後可能局勢”座談會,由政治大學政治系、東亞所特聘教授兼國際關係研究中心主任寇健文主持,政治大學東亞所特聘教授兼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信賢、淡江大學外交與國際關係學系副教授張五岳、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張登及、中華經濟研究院台灣東南亞國家協會研究中心主任徐遵慈及政治大學東亞所名譽教授丁樹範參與與談。
張登及首先定義了台灣的“外交”政策目標,分別是維持或增加“邦交國”數量,保障台灣的國際法上的“主權”地位、參與政府間的國際組織,如APEC、WTO等,以及各種經貿協議,以促進台灣的經濟發展和國際合作、參與非政府間的國際組織,如慈善、專業、文化等,以展現台灣的軟實力和人道關懷和建立或強化與美國、日本、印太盟友等非“邦交國”的非正式關係,以獲得安全保障和戰略支持。
張登及接著定義了他認為的影響台灣外交政策的主要變數,他認為儘管三位候選人的外交政策主張有一些差異,但是更重要的是美中關係的變化,因為美中關係是影響國際關係最重要的一個雙邊關係,也是影響台灣與中國大陸關係的關鍵因素。而美中關係的變化取決於以下三個方面,美中的實力差距,也就是中國大陸的經濟、軍事、科技等方面的發展程度,以及美國的相對優勢或劣勢;美中的敵友親疏,也就是美國和中國大陸之間的政治、經濟、安全、價值等方面的合作或競爭程度,以及雙方的互信或敵意和美中是否有強大的第三方的挑戰,也就是是否有其他國家或組織對美國或中國大陸構成威脅或壓力,如俄羅斯、朝鮮、伊朗、恐怖組織等,以及是否有非傳統安全議題需要共同應對,如氣候變化、疫情、網路安全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