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屏東科技大學農企業管理系教授、推廣教育處長彭克仲(中評社 海涵攝) |
彭克仲分享了台灣農產品產銷價值鏈體系的建構與營造模式。他以屏東恆春半島洋葱的產銷為例,詳細介紹了該地洋葱的產銷價值鏈體系建構與營運模式。屏東恆春半島在每年秋冬之際,落山風盛行時,便是洋蔥種植的季節。2013-2017年間,屏東縣洋蔥產量平均約2萬8千公噸,2017年產量更占全台第一,超過五成(54.58%),這顯示恆春半島之氣候適合洋蔥的生產,對該地區之洋蔥產業價值鏈及營運模式有重要程度的發展及應用。但是,由於產季重叠、盤商操縱、品牌識別度低,導致屏東恆春半島洋葱生產過剩。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屏東縣採取了創造效用措施,包括:六次級化產業鏈、價值鏈和循環經濟供應鏈。
他說,當前,屏東縣的洋葱實施洋蔥分級包裝措施,洋蔥採收後需經自動選別機分成大、中、小三種等級,再透過人力包裝。恆春農會開放農民登記冷藏倉儲,冷藏倉儲可讓洋蔥保存期拉長3─4個月左右。恆春鎮農會還整合了枋山鄉農會及車城地區農會聯合註冊“落山風”洋蔥之產地商標,建立恆春洋蔥的品牌識別度。為了解決恆春半島洋蔥生產過剩與滯銷的問題,恆春鎮農會透過屏科大農業推廣委員會的引薦與本校食品系謝寶全教授團隊研發洋蔥醬油。一罐330ml的醬油需要使用5公斤的洋蔥,洋蔥是恆春農民最重要的收入來源,開發洋蔥醬油,除了建立品牌,還可以處理佔比約兩成的洋蔥格外品。榨汁後的洋蔥渣可製成拌麵醬所需之原料成分,使整顆洋蔥絲毫不浪費。
最後,彭克仲還介紹了屏東縣洋葱的商業模式,包括營運模式架構圖和洋蔥醬油營運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