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智庫分析”欄目刊發了《“台灣國家正常化”:蔡英文力拼的“政治圖騰”》一文。該文作者周天柱(上海台灣研究會理事、東亞研究所研究員)表示,蔡英文在目前公開“台獨”幾乎不可能的前提下,想方設法迂迴變通,啟動上世紀90年代李登輝的“獨台”論,塑造新世紀 20 年代的現實版與創新版。而表層“獨台”的最大“優勢”在於,可為“台獨”作掩護:若印太態勢對“脫中”有利,迅即亮出“台獨”底牌,進而直指既定方針——“台灣國家正常化”。若周邊情勢對台不利,那退一步回到“維持現狀”。總之削尖腦袋注重乘虛而入、百般鑽營。但不管怎麼樣,蔡英文的終極目標皆是實現“台灣國家正常化”。袛有走到了這一步,才算真正成功。
本期“智庫思潮”欄目刊發了《羅馬帝國“一國多制”與中國“一國兩制”的比較和借鑒》一文。該文指出,在公元前27年至公元3世紀,羅馬帝國並存著多種制度,帝國總體上實行君主制,埃及行省實行法老制,敘利亞行省實行共和制。埃及和敘利亞行省內的法作為地方法律保有自己的特色,但中央的法律依然對地方法律有很大的影響。“一國多制”和“一國兩制”的本質區別在於前者是基於“人定”而確立,後者則是基於“法定”而確立。“一國多制”之下不存在單獨的“法域”,而“一國兩制”之下存在單獨的“法域”。中國在構建“一國兩制”法律制度時可以借鑒羅馬帝國“一國多制”的有效措施。
本期“智庫觀察”欄目刊發了《疫情肆虐下台灣“央地關係”及對地方選舉之衝擊》一文。該文作者柳金財(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助理教授)表示,在疫情下“兩岸互動不良”、“台灣央地關係不佳”,兩者因素彼此交纏,“外因連結內因”激化台灣社會衝突、對立及治理危機。這可能衝擊2022年台灣地方選舉,再度陷入“綠中央”被“藍白地方”包圍,形成一種“二元對立”的“綠中央/藍白地方”治理格局,甚至衝擊2024年總統及立法委員選舉。民進黨當局若能藉由“防疫政治學”與大陸展開對話,不僅可以緩和兩岸關係惡性循環,也能理順台灣內部“綠中央”與“藍白地方”不良互動關係,從而利於2022年台灣地方大選選情。
本期“智庫訪談”欄目刊發了中評社北京記者站副站長、主任記者徐夢溪就日台關係對華東師範大學兩岸交流與區域發展研究所副所長閻德學所做的專訪全文。
本期“智庫思考”欄目刊發了《民進黨的“民主暴政”路徑與機制研究》一文。該文作者郭劍峰(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博士生)表示,自2016年民進黨重返執政後,將競爭性選舉塑造為民主政治存在的全部,以民主選舉和程序正義作為“暴政化”施政的托辭,在台灣社會營造出一幅所謂的“民主假象”。該文聚焦於分析民進黨政權“暴政化”的路徑與機制,以揭示其民主謊言。從生成路徑來看,分裂化的選民政治結構、不合理的政治制度設計,和政治精英的理念與行動構成了觸發“民主暴政”的基本要素,從而衍化出了帶有“暴政化”特徵的組織結構、行動方式和話語權力。
本期“智庫研究”欄目刊發了《兩岸命運共同體的理論內涵、構建阻礙與構建路徑》一文。作者朱時宇(南京大學台灣研究所博士研究生)表示,“兩岸命運共同體”理念,是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倡導提出的。早在2013年6月,習近平會見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時,就提出應“增進對兩岸命運共同體的認知”。2015年5月,習近平又在會見中國國民黨主席朱立倫時,提出“攜手建設兩岸命運共同體”。2016年,構建兩岸命運共同體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學界已從不同角度對構建兩岸命運共同體的相關理論問題進行研究。文章進一步探究了兩岸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內涵、當前構建兩岸命運共同體的主要阻礙因素以及構建的可能路徑,以期深化學界對於兩岸命運共同體的認知。
本期“智庫視野”欄目刊發了《印度對華輿論信息戰與中國的應對》一文。作者劉宗義(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中國與南亞研究中心秘書長)表示,當中國政治制度和經濟及社會治理模式所顯示的優勢完全碾壓印度及西方國家之後,印度統治階層感到他們自己的政治制度和治理模式受到了威脅,對中國的污衊和攻擊幾乎無所不用其極,上升到了意識形態的高度。同時不斷挑撥中美矛盾,希望中美兩國陷入冷戰甚至熱戰。然後從中謀利,讓印度獲得世界級大國的地位。現在很多中國學者埋頭於純學術研究,或專門撰寫論文,而不屑於撰寫面向國內外公眾的媒體文章。因此應該修改學術考核標準,將媒體評論文章作為評價標準之一。鼓勵學者撰寫評論,特別是外文評論,在境外媒體傳播,以正視聽。
本期“思想者論壇”欄目刊發了中評智庫基金會、中國評論通訊社主辦的“思想者論壇:日美峰會與台海地區形勢”全文實錄。
更多精彩內容詳見《中國評論》2021年7月號,總第283期。
中國評論月刊1998年在香港創刊,是目前唯一一份兩岸都特許公開銷售的智庫學術雜誌,以“溝通兩岸、融匯中華”為宗旨,以完善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融合發展理論為己任,以推動香港"一國兩制"理論創新為內涵,以命運共同體思維重構中美及東亞安全理論體系為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