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智庫透視”欄目刊發了李海默()的《從英歐關係看拜登政府的對外策略失誤》一文。文章嘗試從近期英歐關係的視角出發,觀察拜登政府的對待美國傳統盟友之策略。在拜登的現行政策下,造成了一種很有趣的現象。一方面,英歐之間的矛盾(如英法漁業爭端)可能會被理解為英、美系勢力對歐洲的“系統性”欺辱;但另一方面,即使在英美本身之間,立場也無法做到完全統一,隔閡與分異的現象仍然存在。此外,拜登最近似乎想改善美、俄關係,也可能進一步引起歐陸各國緊張。拜登原先說的“重新聯合盟友”的大方案,有逐步發展為碎片化的趨勢。
本期“智庫觀察”欄目刊發了《困境與破局:政治文化視角下台灣統派政黨發展再討論》一文。作者胡燕(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政治學專業博士研究生)表示,當前台灣統派政黨面臨著邊緣化乃至泡沫化的多重困境,這與他們未能實現政治發展和政治文化兼容並行有關。作為中國地方性政治文化的子系統,台灣統派政黨在整體上存在著政治認知缺失、政治情感疏離和政治價值觀混沌等內在局限,進而給其開展“反獨促統”活動帶來了滯後影響。新時期的大陸對台工作亟待幫助台灣統派政黨在中華民族意識、愛國主義精神及“一國兩制”認同上開展話語轉變和觀念創新,促使其為祖國統一大業做出更大貢獻。
本期“智庫論叢”欄目刊發了《餘英時的論敵》一文。作者黃光國(台灣大學名譽教授)表示,事實上,“五四”以來,大多數“全盤西化派”都有類似的心態,他們大多把西方看作一切知識的來源,不過因為他們所處的歷史情境不同,而有不同的際遇和表現方式而已。中國近代史上“全盤西化派”最為知名的代表人物是胡適,他在中國全力推其業師杜威的“實驗主義”,到台灣後,出掌中央研究院,殷海光批評他的“科學方法”:“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他不理不睬;胡秋原批評殷海光在台大講授的“邏輯哲學論”,殷海光也不理不睬;他批評餘英時在哈佛大學宣揚的“反智論與中國政治傳統”,餘院士也是不理不睬!時至今日,海內外華人學術界仍然有許多人認定:西方是所有“現代”知識的來源,他們既不瞭解西方文明的精華,又瞧不起中國文化傳統,不知不覺陷入餘院士所謂“雙重邊緣化”的困境。
本期“智庫綜述”欄目刊發了《弘揚中華文明 建設文化強國——第七屆中華文化論壇綜述》一文。
本期“智庫思考”欄目刊發了《“網軍”——當今台灣社會怵目驚心的政治公害》一文。作者周天柱(上海台灣研究會理事、上海東亞研究所研究員)表示,民進黨發展網軍的社會政治效果一是為了選舉的需要,其次是給台灣民眾拼命“洗腦”。凡是能拉高兩岸仇恨,尤其是“反陸”“抗陸”,祇要有一點可操作,就極盡煽風點火之能事。內中的詭異其實很簡單,一切為了“台獨”!民進黨很清楚,靠他們自己搞“台獨”,註定失敗。為此他們需要大量的死忠支持者為其當炮灰。在島內操縱輿論不斷給民眾“洗腦”,在兩岸操弄仇恨,不斷引發民眾對大陸的恐懼,從而讓這些人在恐懼之下更加抱團,祇能跟著“台獨”的指揮棒走, 這才是他們真正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