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涼州攻鼓子表演(中評社 海涵攝) |
中評社金昌7月19日電(記者 海涵)7月18日上午,在甘肅武威雷台漢文化博物館,“絲路風采 如意甘肅”海峽兩岸記者聯合採訪團一行被“涼州攻鼓子”表演深深吸引。只見二十多位身穿古代武士行頭的表演者,舞步和諧穩健,動作乾淨利落,神態熱情洋溢,陣法奇妙多變,一整套表演令記者目不暇接、嘆為觀止。
涼州攻鼓子是流傳在甘肅武威市涼州區北鄉一帶尤其是四壩鎮的一種民間鼓樂舞蹈。史書記載:環行急蹴舞攻鼓。這便是攻鼓子的起源。2008年,涼州攻鼓子被國務院批准列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屬傳統舞蹈類項目。據專家考證,涼州攻鼓子是漢唐軍旅出征樂舞的遺存,與大唐李世民出征時表演的《秦王破陣樂》。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涼州攻鼓子”傳承人楊門元告訴記者,現在國家對非遺文化十分重視,黨的二十大提出,要將當地的特色文化融入到旅遊文化中,打造好鄉村振興。涼州攻鼓子就在做這樣的事情。涼州攻鼓子由一些普通民眾兼職表演,每年會組織四至五次培訓,常常向來訪的各地遊客進行演出。涼州攻鼓子現在還進入了學校,武威職業學院就有五百多名學生在學習這項非遺文化。目前對於涼州攻鼓子的推廣和教學工作正在持續進行。
台灣觀察雜誌社採訪主任陳淑英平時的工作內容就是跑文化線的採訪,她對於涼州攻鼓子的表演印象很深。陳淑英說,涼州攻鼓子的表演者都不是專職演員,而是兼職的群眾,儘管如此,整個表演看起來依舊非常精彩、非常有序。此外,據介紹,涼州攻鼓子已經主動走入了大學進行推廣。在普通民眾和學生間推廣非遺文化,這是一種十分積極的姿態和作為。
“涼州攻鼓子並不是在全國範圍內都很有名的藝術表演,能傳承發展到這樣的程度非常令人感動。由此,我聯想到台灣的京劇昆曲等中華傳統藝術在這方面的推廣比較少,這是很可惜的。”陳淑英說,後續她會做一個專題報導將相關經驗介紹到台灣,相信會對台灣京劇、昆曲等文化的傳承有一定啟發。
陳淑英說,之前在一些影片或紀錄片中有看到過甘肅,但是來了之後,發現這裡比預想的更加精彩、更加豐富,“來實地走走會更加有更加深入的瞭解、也會有更多感受。”
“絲路風采 如意甘肅”海峽兩岸記者聯合採訪活動由國台辦新聞局與中國記協台港澳工作部共同舉辦。從7月16日至24日,兩岸及香港23家媒體的43名記者會深入蘭州、武威、張掖、嘉峪關、敦煌等地採訪甘肅省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情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