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南寧11月5日電(助理記者 蔡卓君) “我感覺聞著這個炒油茶的味道,本身感冒鼻塞,現在都通了哎!”自媒體“台灣伴讀媽咪邵展眉”薛兆恩感慨道。
當地人告訴記者,瑤鄉油茶既是瑤家平時的主要飲食,又是瑤家待客及人生禮儀的重要部分。油茶製作需要三樣專門的製作工具:茶鍋、茶槌、茶隔。將茶鍋燒熱後放入少量的茶油,再將蒜米、洗淨的茶葉和生姜片等倒入鍋中,用茶槌反復捶打和按壓,使茶葉裡汁液完全滲出。待茶葉炒到略微焦黃的時候就加入開水。水在鍋中沸騰起來時就可以用茶隔濾掉茶渣,剩下的茶渣還可反復捶打熬煮,最後,根據個人喜好,放入葱花、鹽、花生米、米花等配料食用。
“自己捶打油茶的感覺很新奇,因為一般的茶葉都是用水衝泡,像這種炒制的過程我還是第一次體驗,這個體驗過程很有趣!”自媒體“台灣小小在大連”陳咏欽在體驗後告訴記者,這種手工製作的油茶口感和工業製作的完全不同,油茶沒有加花生、米花等配料的時候喝起來會很苦,因為茶的苦味被激發出來,但是慢慢品味就能夠接受了,如果加上葱花、花生等配料,口感就更加豐富。他聽說,2021年5月,“茶俗”(瑤族油茶習俗)已經被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所以他想要製作一個視頻並結合自己的體驗感受向大家介紹瑤鄉油茶。
“油茶我們當地人也會經常喝,因為有消食健胃、驅濕避瘴的功效,雖然都是加入一定的材料炒制,不過各家製作出的口感上略有差異。”據介紹,恭城瑤族自治縣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史稱“茶城”,恭城氣候溫和,茶江兩岸崇山峻嶺,土肥水美,常年雲纏霧繞,適宜栽種茶樹。恭城有50%的面積是山地,常年居住在山高林密,雨濕霧重之地的少數民族同胞,為了驅疫避瘴,適應生活環境,就用茶葉、生姜、大蒜等原料炮製一種茶做飲料,因這種茶要伴以油鹽來煎炒,故名油茶。
採訪團成員體驗製作過程後紛紛感慨,僅僅是捶打幾分鐘後就感到手腕酸痛,不敢想象這個捶打過程要持續半個小時。教授成員製作的工作人員介紹,口感會因為捶打的時間不同而略有差異,如果想要口感濃厚一些,時間就要更長一點,反之則略短,採訪團體驗製作過程後品嘗他們參與製作的油茶,紛紛點贊,直呼再來一碗。
2023年兩岸媒體壯美廣西行依托第十九屆桂台經貿文化合作論壇,由廣西台辦聯合中國新聞社廣西分社共同舉辦,為期7天。來自海峽兩岸暨香港的媒體及在大陸生活的台胞網絡達人走進廣西,通過媒體視角,生動鮮活地展示廣西在推動邊疆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上取得的豐碩成果,促進兩岸交流合作,助推廣西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