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雄大學應用經濟系副教授翁銘章。(中評社 蔣繼平攝) |
中評社高雄5月8日電(記者 蔣繼平)針對台灣未來對外經貿評估,高雄大學應用經濟系副教授翁銘章接受中評社訪問表示,蔡政府2016年開始進行新南向轉移產業,中美貿易戰及疫情衝擊對台衝擊都有限,也是對ECFA中斷提前因應做最壞打算;面臨中國壓力,台灣也只有加入CPTPP的機會,這對台灣中高階端產品能進入國際市場會有幫助,對台商在海外設廠做全球布局下,台灣本身有無加入這些組織問題不大。
翁銘章,生於1965年,台南人。成功大學工業管理科學系學士、台北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美國德州農工大學(Texas A&M)經濟學博士。
若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終止,台灣失去ECFA的關稅優惠,台灣又被排除在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等經貿組織之外,是否會帶來不利的影響?
翁銘章表示,ECFA是否會中斷,基本上蠻能預料到的一件事,520蔡英文就職典禮的談話部分,若對中國不是那麼友善情況下,就可能提前結束ECFA,這是最壞情況。2010年簽定ECFA後台灣輸出農漁產品到中國並享受到關稅優惠,這一點蔡政府也知道十年大限已到,當然也會有最壞打算。
翁銘章指出,ECFA只針對中國市場,縱使續簽,受到中美貿易戰和疫情影響,台灣水果輸到中國都算中高價位,中國所得減少消費緊縮,不一定要買舶來品,台灣農產品會受到相當程度下跌,仍是要提早因應甚至尋求其他市場替代。農漁民可能會比較擔心一點,但沒有ECFA之前台灣也做得很好。
針對台灣沒有加入RCEP或者CPTPP這一點,翁銘章表示,台灣過去也從來沒有加入過地區經貿組織,但台商自有一套因應模式,在大陸、東南亞、台灣都有設廠,但角色扮演不同,在台灣設廠主要是營運和研發中心,到海外設廠則是應付當地市場及出口到全世界。
翁銘章表示,到海外設廠就享有當地和其他國家的貿易、關稅優惠,不一定要從台灣出口。台灣出口的都是關鍵零組件,絕大多數組裝都在海外進行,只要在當地採購原物料50%到60%加上組裝,就能享有當地國家出口的優惠。
那台灣到底要不要爭取加入國際經貿組織?
翁銘章表示,有機會當然要爭取加入,對台灣中高階端產品能進入國際市場,絕對有更好的關稅價格,才有更多市場機會和日本、韓國廠商來做公平競爭;對於產品已經在東南亞製造不會有太大的影響,但沒有到海外設廠的廠商影響比較大,不過台商很會做全球布局調配,這一點並不是太大問題。
翁銘章表示,另外,RCEP是由中國主導,台灣絕對進不去;東協十加六都沒有加到台灣,因為東南亞國家也擔心遭到中國報復;最後能夠爭取的只剩日本主導的CPTPP。
有關中美貿易戰對台商的衝擊與產業鏈的轉移,翁銘章表示,台灣可以說算是“運氣好”,因為中國對民進黨執政較不友善,事先對觀光貿易產業踩煞車,等於台灣也得提早因應找出路,新南向部署,讓原本以為夾在中美對抗之間受傷應該最慘,反而南韓受傷最重,台灣衝擊最小。
翁銘章表示,原因在於2010年兩岸簽了ECFA之後,韓國也加緊腳步簽了中韓自由貿易協定,就怕市場會被台商占走,也比台灣更為優惠,韓國原本以為安心了,大規模投資,反而在中美貿易戰第一受傷最嚴重,疫情也是一樣,來不及逃。加上近年中國勞工薪資漲幅越來越高,美國也強調要處理不公平貿易,台商把自動化生產線較高的移回台灣,疫情蔓延後,台灣經濟成長預估首季1.8%,代表沒有太大影響。
翁銘章表示,爆發疫情和貿易戰是短期現象,但讓大家重新思考沒有分散生產的風險,是不是學乖了要分散投資,但設一個廠不是這麼簡單,回收年限5到10年不等,產線移走就會產生長遠影響。
中國大陸是台灣第一大出口以及進口地區,每年貿易順差近800億美元,這一點怎麼看,需不需要擔心?
翁銘章表示,很多情況都是三角貿易,從台灣出口零組件到中國組裝再賣到美國去,所以看到整體貿易順差發生在中國對美國,但有一部分來自台灣,未來若廠商從中國移回台灣,可能就會增加在台灣對美國的貿易順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