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CEP簽署是2020年亞太重大政經事件(美聯社資料照) |
中評社香港12月25日電(評論員 束沐)貫穿2020年的新冠疫情無疑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開端,如何識變、求變、應變,成為全世界所有領導人都亟需作答的“時代之問”,也是擺在兩岸執政者面前的“民心大考”。回顧一整年,疫情加速了亞太政經版圖的變化,也悄然改變了兩岸關係的深層次結構。
今年11月底,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訪問日本、韓國,達成的最重要共識,是各方將全面啟動“快速通道”,逐步恢復疫情衝擊下的跨境人員流動。有評論指出,中方與日韓兩國討論“後疫情”經貿合作只是表層意義,更重要的是中國大陸利用拜登勝選與RCEP簽署的契機,加快與日韓合作步伐,增強在東亞地區主導權。
量變屬於物理變化,質變屬於化學反應,也稱化學變化,量變需要在特定情況下才會轉化為質變,這是自然界的常識。這個道理在社會科學領域同樣適用。拜登勝選後,台“駐美代表”蕭美琴和候任國務卿布林肯通電話,美台大陣仗舉行“經貿對話”並簽署MOU,蔡政府以此強調即便特朗普下台,美台關係都“不會有變”。同理,RCEP簽署後,蔡政府財經首長紛紛解釋稱,台灣廠商早就佈局、扎根東南亞,再加上與新西蘭、新加坡已有自貿協定、與大陸有ECFA,RCEP的關稅減免對台灣影響小,不必過度擔心。
只看到或強調物理變化,卻忽視了這一輪亞太情勢變局引起的化學反應,此乃蔡政府的重大盲點。美台關係的前景,不是靠悉數幾條溝通管道或達成幾份協議就可以維繫的;台灣被區域經貿整合大潮邊緣化的程度,也不是靠計算表面經貿數據的多少可以衡量的。特朗普下台、拜登勝選、大陸成為控制疫情和經濟恢復最亮眼的國家、RCEP在反全球化“逆風”下終獲簽署,這些變局已經進入了化學反應的層面,台灣不可不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