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楊奇達:陸晶片製造若未突破美封鎖會被狠甩
http://www.CRNTT.com   2021-04-24 00:27:01


楊奇達說,台積電2奈米製程將挑戰物理極限,因此需要的不僅是工程師,而是科學家。(中評社 高易伸攝)
  中評社高雄4月24日電(記者 高易伸)針對美中半導體大戰,高雄科技大學半導體工程學系副教授、系主任楊奇達接受中評社專訪表示,美國很早之前就看出“晶片”是兵家必爭之地,為維持世界主導權,打擊中國晶片發展是絕對跑不掉的。中國現在要獨立產出10奈米晶片都有問題,關鍵就在設備全捏在“美國聯盟製造”上,如果中國無法突破美國封鎖,中美科技較量,中國很可能被甩開。

  楊奇達表示,中國若想擺脫美國對其晶片發展的限制,必須回頭審視以前幾年各省分投入半導體的資金打水瓢的現象,未來這項產業是不是有真正懂的人在進行領導,否則以美國的強勢與禁止策略,中國很難擺脫非中聯盟的技術與建構的設備,光想靠自己要研發出10奈米的製程或供應鏈都很困難。

  楊奇達,1971年生,台灣高雄人,中山大學電子工程學研究所碩士、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研究所博士。研究領域包括半導體材料元件製程;半導體材料電性光性化性量測與分析;感測元件、材料、模組與應用(光波導模組、光纖模組、光感測應用(紫外光光感測器、紅外線光感測器等)及光電半導體元件系統設計與應用等。現為高雄大學半導體工程學系主任、副教授。

  楊奇達表示,中國科技發展目前最大的危機在於過去半導體技術多仰賴“美國聯盟的技術製造或參數”。過去“半導體製程”或“IC整合應用”等技術可能不太被重視,但如今已成為各國,尤其是美中台的“國安問題”。

  楊奇達解釋,軍工產業所仰賴的“高階晶片”如果沒有自我學習能力、自我辨識或自我判斷能力,單純仰賴人力去控制,在現代戰爭中是不可行的。雖然中國也有很多“超級電腦”,但這些超級電腦畢竟仰賴許多的CPU去競爭整體運算與表現速度;但在未來的運用上,譬如“軍工產業上”單一高階晶片就可能影響整件事情的勝負及運算結果,而不必仰賴一大堆CPU去運算而得到結果。

  楊奇達指出,超級計算機能否影響遠端設備?中國雖有北斗衛星,但還是有上下距離的時間差,如果北斗衛星都因美國封鎖沒更新新的晶片設備;但美國GPS衛星一而再、再而三地更新這些IC設備,到後來兩者運算的速度與精準度就會產生差距,甚至影響勝負。

  楊奇達說,不論北斗衛星或者GPS都存在著誤差,例如開車導航時會受到地球自轉或其他氣候、磁場等影響,但高階晶片可以自動修正至相對位置,把送下來的資訊正確傳遞給使用者。如果北斗衛星一直無法更新,那美中兩國的衛星精準度就會高下立判。

  楊奇達說,雖然中國半導體目前受限美國禁令束縛,但美國自己的半導體發展也出現瓶頸。譬如Intel發展10奈米技術時就卡了3、4年,依此難以負荷美國軍火商的設計需求。他相信美國五角大廈一定也下了很多高階晶片的訂單給Intel,因為美國不會把這些最先進的軍工設計晶片委由外國廠商製造,但Intel一直做不出來,這讓美國政府及軍火商急得跳腳。後來美國發現這些竟然只剩台積電做得出來,但台灣又距離中國這麼近,所以美國晚上會睡不著覺的。

  楊奇達說,因此美國看到自己的國家利益與主導關鍵,就在台灣的台積電身上,這是台灣半導體的重要性。他相信台灣政府也知道目前台積電對美中科技大戰的影響,但他認為台積電最先進的製程還是會根留台灣,不會輕易做出技術轉移的決定,同時也會在美中之間作出平衡。

  對於美國祭出半導體生產設備出口禁令,防止中國“彎道超車”,總部位於荷蘭的艾司摩爾(ASML)即全球唯一有能力生產極紫外光(EUV)微影設備的廠商,美國人工智慧國家安全委員會(NSCAI)上月建議,擴大對中國的半導體設備出口限制,除了EUV微影設備外,也應將用於成熟製程的浸潤式ArF深紫外光(DUV)設備,列入出口限制。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