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1月28日電/據新華社報道,記者27日從南京大學了解到,該校吳稚偉教授團隊運用細胞外小囊泡技術,研發出一種針對寨卡病毒感染的新型藥物遞送路徑。相關成果近期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分子治療》上。
據論文第一作者、南京大學博士生張瑞介紹,2015年至2017年,寨卡病毒曾在南美、東南亞等地暴發,該病毒經蚊蟲叮咬感染孕婦,可誘發新生兒小頭畸形和格林巴利綜合征,但目前對寨卡病毒感染尚無批准使用的預防疫苗和治療藥物。
“胎盤特殊的致密結構會形成‘胎盤屏障’,導致不少藥物難以進入胎兒體內,這是我們研究過程中的難點。”張瑞說。
吳稚偉介紹,研究人員設計了一種細胞外小囊泡,用它裝載抗病毒小分子,靠後者抑制寨卡病毒。實驗中,研究人員給懷孕母鼠注射了這種細胞外小囊泡,發現其能够穿透胎盤屏障和血腦屏障,到達胎鼠的腦部神經細胞。
研究人員用寨卡病毒感染懷孕的母鼠,再讓孕鼠接受新型細胞外小囊泡治療。結果顯示,治療組出生後,這些接受過治療的動物小頭畸形症狀有明顯緩解,病毒造成的神經損傷和炎症也有所減輕。
“我們設計的細胞外小囊泡可以精准識別腦部神經,提高藥物利用度,同時減少潛在的副作用,這對胎兒發育至關重要。”吳稚偉說,“未來,針對孕婦感染寨卡病毒的情況,這種送藥機制有望發展為一種新療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