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疫情對失業率以及民生的影響還會持續。港府表示注資64億元,推出第四輪防疫抗疫基金。請問您怎麼看待多輪紓困帶來的財政赤字呢?
廖群:疫情百年不遇,使得去年遭遇社會動蕩的香港雪上加霜,因此香港政府推出多輪防疫抗疫基金是必須的。香港的財政狀況非常良好,以往每年都是財政盈餘,到去年有一萬一千億元的財政儲備。這麼多儲備當然要在有需要的時候救急,所以這三千多億的財赤是完全有必要的。
隨著疫情的好轉,財政赤字應該逐步減少。但也只能是逐步減少,而不能因為預期疫情將好轉而突然大幅減少,或者直接砍掉。香港的經濟是逐步在復甦,力度與內地相比也偏小,特別是旅遊業、航空業、高檔零售業這些受損失特別大的行業,需要幾年才能恢復到疫情前水平。這些行業必須繼續支援,雖然它們對GDP的影響不大,但是對就業,乃至對社會穩定的影響非常大。再加上香港的財政儲備仍有八千多億,還算雄厚,因此對某些特定行業的紓困資金絕對不能取消,甚至還要有第五波、第六波…保持持續性的支持。當然防疫抗疫基金的總量需要逐步減少。
香港應當好外循環樞紐 更應積極融入內循環
中評社:香港在“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的新發展格局下,有哪些必須要抓住的機遇?
廖群:這個是比較中長期的問題了。對香港來講確實意義重大。中國提出的雙循環格局,實際上是以內循環為主。在當前形勢下,雖然我們想盡力保持或者加快外循環,但是必須要預計到今後外循環的阻力將不斷加大。美國及其盟友遏制中國的趨勢不會改變,只會加強。因此外循環的大環境跟以前相比會有很大的挑戰。我們國家正是預見了這一點,才提出了“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通過內循環來彌補外循環的損失。與此同時,由於對外開放是基本國策,我們也不會放棄外循環,但必須認識到它的困難。今後雙循環的格局,是用內循環的加速來彌補外循環的減速,以內補外。
香港一直來都是中國走向世界的橋梁。在雙循環的語境下,實際上香港是中國外循環的超級樞紐。外循環要減速,超級樞紐必然會受到負面影響,這是毫無疑問的。而且這不是一兩天的事情,是一個長期的問題。有的人說中國外循環減速,但可以通過香港來加速,好像他們認為外循環必須通過香港來做。這種想法是不現實的。因為首先香港不可能獨善其身,從美國對香港的制裁就能看出來,美國把香港看作中國的一部分;另外,中國也不可能不培養深圳和上海,只讓香港的一個城市對外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