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在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中實現自身更大發展,最重要的抓手參與和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這不是理論上的可能,而是已被實踐證明為可行。”徐澤說,近幾年在中央的大力支持下,中國內地有關地方政府和香港特區政府的共同努力,以及業界先行者的不斷開拓,香港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已經取得了許多實質性的進展,主要成果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
一是規劃體系政策體系逐步形成。自2019年《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正式公布後,相關配套政策措施密集出台,僅在2019年年內與大灣區有關的政策文件就有260份,其中中央以及國家部委頒布的政策40份,廣東省層面出台的政策34份,涉及範圍包括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營商環境建設、產業發展,以及港澳人士在內地生活便利化措施等。2020年為進一步促進大灣區內金融、法律、醫療等重點領域的協同發展,國家相關部委又先後出台了《關於金融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意見》、《香港法律執業者和澳門執業律師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地九市取得內地執業資質和從事律師職業試點辦法》、《粵港澳大灣區藥品醫療器械監管創新發展工作方案》等。目前涵蓋大灣區建設不同領域不同層面的近中遠期規劃和政策體系已基本形成。
二是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加快實現。在“硬聯通”方面,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高鐵南沙大橋已經建成通車,新橫琴口岸、蓮塘/香園圍口岸已經開通使用,深中通道的海底隧道、黃茅海通道等跨海通道,深茂高鐵、深江段、廣州白雲機場三期擴建工程等重大項目已經開工建設,皇崗口岸重建工程也已經啟動。在“軟聯通”方面,深圳灣口岸貨檢通道已經實現24小時通關,一地兩檢、跨境一鎖等通關清關模式已經落實,港車北上、澳門單牌車入出橫琴政策已經進一步反饋。
三是規則銜接、機制對接取得突破。在醫療領域,作為大灣區內醫療領域合作的典範,香港大學深圳醫院在許多方面實現了突破,例如港大深圳醫院已經實現了深港電子病歷互認,實現了為長居廣東的香港居民提供長者免費醫療和慢性病複診服務,在深執業的部分港籍醫生正在進行內地技術支撐體系的轉型,首批港籍正高、副高專家即將誕生…這些都是更深層次融合的制度創新。
此外,困擾香港與內地開展醫療服務合作的兩個關鍵性問題,即香港註冊藥品在內地不能使用的問題,以及內地醫院評審標準與國際不對接問題,目前已經部分解決。2020年11月,國務院已出台《粵港澳大灣區藥品醫療器械監管創新發展工作方案》;今年2月20日,深圳市也出台了《關於加快推動醫療服務跨境銜接的若干措施》,目前首批“港藥通”的審批流程已接近尾聲,十多種國際新藥將於近期在深圳率先使用。同時大灣區已經成立深圳市衛健醫院評審評價研究中心,致力於制定與國際接軌的醫院評審評價標準,實施與國際接軌的醫院評審評價方法,推動醫院評審評價體系的國際化。
在教育領域兩地合作辦學成績斐然。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已經成為國內一流高校。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已經在籌建,香港城市大學在東莞,香港公開大學在肇慶,香港理工大學在佛山的合作辦學相關工作正緊鑼密鼓地展開,深圳大學也正在研究在香港設立辦學機構。在金融領域,“股票通”範圍不斷擴大,在港上市的生物科技公司納入了“港股通”標的範圍的準備工作正在積極推進,“債券通”南向通有望在今年下半年啟動,雙向跨境理財通的業務試點也在加快落實。屆時包括香港、澳門和廣東省內九市居民,可在大灣區跨境投資區內銀行銷售的理財產品。在法律領域,港資港法港仲裁和大灣區內香港律師執業資格認證均取得進展。在深圳前海註冊的港資企業,現在可以選擇香港法律作為其民商事合同的適用法律,而通過特設考試取得內地職業資格的香港律師,可在大灣區提供法律服務。未來這些規則對接將涵蓋整個大灣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