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中山大學政治研究所所長劉正山認為,韓留下《我現在要出征》這首歌將是大選重要伏筆,是留給高雄市民的“暗號”。(中評社 高易伸攝) |
中評社高雄11月9日(記者 高易伸專訪)台灣中山大學政治研究所教授、所長劉正山8日接受中評社專訪表示,中國國民黨2020參選人、高雄市長韓國瑜展開“傾聽之旅”前所留下的《我現在要出征》這首歌將是大選的重要伏筆。他的解讀是“這首歌”是他留下要給高雄市民的“暗號”。
劉正山表示,韓請假前跟高雄市民的“對話”偏少,造成很多市民對韓不諒解。但是,面對所有的抹黑、攻擊,不願請辭市長的韓都不能回擊,只要韓用力回擊就代表韓“有心離開高雄”。因此韓故意挨打、也必須挨打。從這角度上看,韓是暫時冷處理高雄,然後用這首歌來贖罪。
劉正山,1976年生,台灣台北人。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政治理論組學士、美國堪薩斯大學(University of Kansas)政治學碩、博士。劉主要研究領域為政治傳播、選舉行為、民意形成、研究方法。
劉正山認為,韓唱完《我現在要出征》後並沒跟高雄市民對話,但韓在歌詞中寫道“我若是打不死,我總會回家來看你”。這個“你”可以理解為“高雄市民”,韓很可能是沈默地、有選擇性地接受市民的責難。
對於韓國瑜選民結構分析?
劉正山觀察,從去年高雄市長選舉可以看出韓基本上吸引的40歲以上支持者,年輕人也許有部分支持韓,但相對少數,韓的動員能力基本上不在年輕人。尤其年輕選民對政治人物的“道德期待感”會相對較高,因此當政治人物被標上“不正義”時,年輕人的反應會比40歲以上的選民來的明顯。
劉正山說,年輕人很能透過社群網路上把自己的“道德期待感”表現出來,展現對政治人物在議題言說上的好惡。從韓請假競選,再到這段期間韓持續被放大檢視,確實有很多話題能誘發年輕選民的好惡情緒。劉補充說,道德議題的檢視相對專業議題容易,因此較能引發評論潮。如果當事人抗辯論述力道不強,或本身意願不夠,民眾對當事人的負面感官就易被確認、進而擴散。
中評社問,這是否代表韓團隊的政治幕僚不夠強,或回應不夠全面、不夠快?
劉正山說,我不清楚韓國瑜及團隊是“故意”放低姿態作為戰法,或者“無意”在此戰場停留,但目前是可以觀察到,韓的團隊在處理這塊是明顯“被動”而傷痕累累。但仍不能排除韓團隊是“故意”地在吸納炮火和批評,蓄積動力。
劉正山進一步闡釋說,韓國瑜面對指控時,雖有反制,但他對於針對他個人道德攻擊的澄清卻相對少,因為道德議題容易“越描越黑”。他觀察到,韓的進退應對當中有個較深層的東西是檯面上大家很少去談,但“這個東西”卻可能是韓流被點燃的重要關鍵。
劉正山回顧說,韓國瑜去年高雄市長選舉時其實動用很多“道德元素”,包括韓說“溫良恭儉、不讓”等。當時韓把“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的元素都用上了,只是韓“不是用說的”,而是用行動“演繹”給選民看。
劉正山分析,韓的一舉一動在媒體近身報道下,大家看得懂,韓強調“中華民國”是“忠”、談家庭價值是“孝”、展現與對手的君子之爭是“仁”、跨區去幫曾在他困頓時伸出援手的某些友人站台是“信”、有“義”,這些行為即使不透過言語論述,也會融化一些對政治冷感的“岩石”。
劉正山說,平常對政治較為冷感的選民可以比喻作“岩石”,要讓石頭變成“熔岩”點燃、融化是很難的。如果候選人沒有足夠能量是做不到。
劉正山說,去年韓流的能量就足以“熔岩”,而回顧起來,可以發現道德論述能力是可以跨越黨派的。但韓當選高雄市長後,選民的熱情開始冷卻,他卻在當選市長,甚至在競選“總統”時,少了去年那個道德論述的熱力,間接造成現在的局面。
劉正山說,目前大家仍在探討,究竟當初點燃“韓流”的那把火,是韓團隊或韓國瑜自己點的?如果是韓自己點燃的,那可以說2020這場大選的後勁還在。至於過去那群在選後冷掉的,不再流動的選民,還有沒有可能被韓點燃?熔岩被“下大雨”或海嘯降溫,要點燃的挑戰很大。
劉正山說,我的理解是“冷卻的熔岩不見得不會再動、不會再燃”,要看地殼下的岩漿有沒有在燒,還有沒有動能?這些可能要到第一現場觀察才知道,這有可能復燃、也可能冷卻。耐人尋味的關鍵是,韓流到底是已經被淋到無力在民調上扳回,還是選擇性的承受,以被打被黑當作是小布什式的反轉前奏,很值得繼續觀察。
劉正山最後強調,高雄選民的心情還是必需要被照顧到。韓走在背對高雄市民、走向“全國”的傾聽之旅這條鋼索上,每一個言說和舉止都會成為是否能重燃高雄岩層的關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