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國民黨黨史館前主任、中正文教基金會執行長邵銘煌。(中評社 倪鴻祥攝) |
中評社台北10月16日電(記者 倪鴻祥)中國國民黨是否改黨名議題引發討論,國民黨黨史館前主任、中正文教基金會執行長邵銘煌接受中評社訪問時表示,蔣介石也曾思考過改“國歌”、改黨名;“國歌”後來沒改是因抗戰勝利作罷,改黨名則是經過一番長考後,認為改造成功比改黨名還重要,因此決定不改。相信黨主席江啟臣不考慮改黨名的原因也一樣。
邵銘煌,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曾任國民黨黨史館主任、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教授,現任中正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專長中國近代史檔案和影像專題。
邵銘煌告訴中評社,中國國民黨1949年撤退到台灣時,蔣介石第一個工作就是推動國民黨改造工作,當時成立改造委員會,委員會另立兩個研議小組,全都不是在大陸時期的政界高官或派系政要,因為蔣介石希望在國民黨能徹底改造。
他指出,當時黨改小組到日月潭密集開會數天,提出甲、乙兩個改造建議案,其中一案就包括了更改黨名,裡面甚至擬出5個新政黨名稱,但蔣介石幾經長考後決定不改,因為他認為改造成功比改黨名還重要。
他說,其實蔣介石在日記裡還透露,曾一度準備改“國歌”。當時是在抗戰期間,國民政府從武漢撤退到重慶時,蔣介石沒有告訴別人,只在日記裡透露準備改“國歌”。
邵銘煌表示,現行“國歌”歌詞是孫中山在1924年黃埔軍校成立時的訓詞內容,蔣介石當時首先想到將“吾黨所宗”改為“吾國所宗”,而且至少擬了三次新歌詞,後來抗戰勝利,他在日記裡又寫到,“國歌”想改、後來作罷。雖然他沒有交待不改的原因,但可以推想,改歌詞不代表改革,而且抗戰勝利了,改“國歌”的意義也就不大了,可見蔣介石當時有些想法都有“超前部署”,但深思熟慮後認為非當務之急,所以維持原案。
他還透露,黨史有記錄,1895年興中會、1905同盟會都是革命組織,1912年改名國民黨是因為建立民國,革命組織應轉型為一般政黨,但1912年討伐袁世凱,孫中山再度改名為中華革命黨,直到1919改為“中國國民黨”,會加上“中國”二字,是為了和原名稱“國民黨”有所區隔,且當年五四運動要符合當時主流民意,不要再革命。
他強調,“中國國民黨”這個黨名確有其歷史上的意義,而且改黨名也不見得對黨的改造真的有幫助,這點相信黨主席江啟臣等人也非常清楚,所以不考慮改黨名。
對於江啟臣屢次參與美國的相關活動,卻不參加大陸海峽論壇,加上“立法院”黨團提“與美復交”、“求美協防”兩公決案,讓外界質疑國民黨變“小綠”,走回兩蔣時代的“親美反共”路線。
邵銘煌認為,兩蔣時代的世界局勢與兩岸情勢,都與現在的狀況完全不同,現在年輕一代的黨內領導人做法算不上“親美反共”,因為他們都沒有當年兩蔣的魄力,而且他們只是為因應選舉在言行上所做的微調,實際上沒有偏離國民黨的傳統,何況只要言論過於偏差,黨內大老總會“曉以大義”讓他們回歸正軌。
邵銘煌建議,現在黨內年輕一代,或是有心想要推動兩岸關係的人,應該去看蔣中正1956年底所著《蘇俄在中國》,因為裡面對共產黨的描述非常貼切,而且到現在還適用。因為蔣介石從追隨孫中山開始,不只考察過俄共三個月,長年國共內戰、與中共打交道,十分了解共產黨;蔣經國曾留學俄國,對共產黨更是清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