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汪毅夫:兩位九旬老人的身影
http://www.CRNTT.com   2020-10-27 00:19:31


汪毅夫(來源:中評社資料圖)
  中評社北京10月27日電(作者 汪毅夫)民俗學家楊堃《我國民俗學運動史略》(1948)關於中國民俗學運動史的分期,在“民俗運動的起源:北大時期(1922—1925)同“民俗運動的全盛期:廣東中大(1928—1930)”之間,似乎有意留有1925—1927年間的空白。在我看來,這段時期應該稱“民俗運動的福建時期:協大、廈大(1925—1927)”。         
 
  1925年春天,南下福建的北大學人陳錫襄、董作賓在福建協和大學聯手實施并實現,“把北大的風俗調查會、歌謠研究會、方言調查會、考古學會的計劃熔而為一,組成大規模的閩學會”之規劃,并有《閩俗瑣聞》(董作賓)、《福州疍戶調查記》(劉松青)等民俗學研究成果10餘種。在福建協和大學,閩學會(1925—1927)的繼承者,福建文化研究會(1931—1949)在民俗學研究方面,也有精彩的表現和豐碩的成果。   

  1926年9月,廈門大學創辦國學研究院,繼承的也是北京大學國學門開展風俗調查、歌謠研究、方言調查和考古的學術傳統。北大學人沈兼士、林語堂、周樹人、張星烺、顧頡剛、容肇祖、陳萬裡、丁山等先後南下加盟,又有本地學者林惠祥、魏應麒等多人加入,形成很強的學術陣容,取得很多的學術成果。1927年,福建協和大學閩學會(1925—1927)同廈門大學國學研究院(1926—1927)還曾經商議合作的計劃。

  近20年前,我曾就“福建協和大學與福建文化研究的學術傳統”、“北京大學學人與廈門大學國學研究院”等課題做過初步而膚淺的學術史研究。今年九月初九“老人節”前夕,我在同一天聽到兩個好消息:一是福州市政協在何靜彥主席等領導支持下,將福建協和大學閩學會(1925—1927)的部分成果,以及其繼承者福建文研究會(1931—1949)的主要成果匯編為《福州文史資料》第38輯,即將出版;另一是,在校黨委書記張彥、校長張榮等校領導關心下,《廈門大學國學院半年集刊(1926.9—1927.2)》將在明年4月廈大百年校慶期間推出。有如期待兩位九旬老人的身影,我期待著這兩本民俗學研究論集的出版。

  (作者系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講座教授,全國台灣研究會副會長)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