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務院台辦原副主任、全國台灣研究會副會長王在希(中評社 張爽攝) |
中評社北京11月27日電(記者 張爽 實習記者 張瑩)第六屆中華文化論壇25日上午舉行主旨演講,發言嘉賓圍繞當前台海形勢與統一前景、全球化新進程中的中華文化認同、中華文化建構兩岸命運共同體、庚子變局的文化省思與因應等展開探討。
國務院台辦原副主任、全國台灣研究會副會長王在希表示,最近召開的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明確指出:我們將“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和祖國統一。中央對台大政方針是一貫的、連續的,即以盡最大的努力和誠意爭取和平統一的前景,同時做好隨時粉碎“台獨”分裂圖謀的充分準備。近年來,由於美國對華推行強硬遏制戰略,“台獨”分裂勢力日趨囂張,大陸同胞要求武統的聲浪逐漸升高,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陸14億同胞的民意。但我認為不能簡單地把和平統一和武力統一割裂開來,更不能把兩者對立起來。一方面,要看到不動用武力手段,光憑政治談判、民間交流、惠台讓利,是不可能實現兩岸統一。另一方面,即使將來迫不得已對台使用武力,也要堅持政治談判,堅持做台灣人民工作,堅持把爭取台灣民心作為各項對台工作的重要任務,不能顧此失彼,不能絕對化。鑒於和平統一的可能性越來越小,武力統一代價較大,我在前不久再次提出是否可用“北平模式”,即以戰迫和,以武促統,兵臨城下,不戰而屈人之兵。因為這樣可以最大限度避免兩岸同胞的傷亡,它本質上是另一種方式的和平統一,是“和統”與“武統”的完美結合。
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所長、研究員楊明傑表示,疫情發生之後,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損害,但是全球化本身的進程並沒有停止,特別是亞洲地區。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CEP)的簽署、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第二十七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都傳遞了比較強烈的積極信號。
楊明傑說,RCEP涵蓋15個國家,占世界貿易總量、經濟總量和人口總量的1/3。前三年逆全球化比較盛行,給APEC會議帶來挑戰,出現了領導人參會問題,甚至因為某些成員國國內問題而停止召開的情況,聯合聲明一直沒有達成。但這幾個國家在疫情之下達成了《2040年亞太經合組織布特拉加亞願景》,明確提出了建設開放、活力、韌性和安全的和平的亞太。
“亞洲在全球化建設當中又走在了前面,從文化角度來看,中國大陸在新一輪全球化的進程中發揮的文化影響力與日俱增,這種文化影響力並不是像當年的康熙王朝一樣,僅僅停留在割據社會中自我陶醉,而實際上是一種開放性。中國對全球化的認識實際上是體現了中華文化的精髓,我們歷來講究福禍相依、客觀、辯證地看待這些問題,這是中華文化的優勢。”
楊明傑說,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提到,困擾世界的很多問題,並不是經濟全球化造成的。把困擾世界的問題簡單歸咎於經濟全球化,既不符合事實,也無助於問題解決。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習總書記的這篇講話,某種意義上是新的全球化進程的一個時代性的宣言。這個宣言既涉及到經濟方面,也涉及深層次的文化,表明了中國政府在全球化問題上嚴肅的態度,正反兩方面都看到了,而且看到世界經濟所出現的發展不平衡、不均衡,也對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給出了總結和指導。”
中華兩岸新時代交流協會理事長黃清賢認為,兩岸關係會在當今面臨困境,除了外部環境干擾之外,內心思維亦存在誤區,因此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可以在目前的逆境下發揮功能,也就是運用“仁”的換位思考、相互認同、合作共好,讓兩岸從敵我矛盾,回歸內部矛盾,回到存同存異,再回到存同化異,則兩岸關係將可柳暗花明。
黃清賢表示,兩岸是命運共同體,可是由於台獨勢力與境外勢力煽動反華氛圍,使兩岸面臨新的挑戰;但愈是這樣,愈是要保持兩岸是命運共同體的戰略定力、戰略自信、戰略耐心,以免親痛仇快。在兩岸面臨變局的此時,倡導者和認知社群應該如何有效推動兩岸共同命運的認知?重要指導論述正如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上的講話指出,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夯實和平統一基礎;也就是兩岸同胞血脈相連,親望親好,中國人要幫中國人,大陸對台灣同胞一視同仁,將繼續率先同台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機遇,為台灣同胞台灣企業提供同等待遇,讓大家有更多獲得感。
周易文化研究會創會理事長劉君祖在視頻演講中說,當今世界就屬大陸和台灣的疫情已經得到了控制,但是政情對峙嚴重,卻比疫情還難善了。美國大選後的中美關係難以樂觀,前任政府的民粹囂騰風格或可稍戡,但是持續堵中、抑中的既定政策不會改變。
劉君祖說,中國自古就有旗幟鮮明的王道理想,將之落實則必有富強的國力。當今形勢錯綜複雜,極為棘手,振興華夏文明仍為重中之重,需要努力之處甚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