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2月3日電/大華網路報今日專欄文章說,美國在台協會”(AIT)處長酈英傑日前在“中華民國國際關係學會”發表演說,他指出,美國對台灣的安全承諾不會只有文字,台灣今年計劃對美軍購總計118億美元,被認為是全球第一大對外軍售客戶,也是台灣史上單年最高金額紀錄。酈英傑說這段話,或許只是想用軍售來證明美國對台安全承諾不會只有文字而已,但這段話聽在我人耳中,卻是五味雜陳。
美國對台軍售,當然與台灣安全有關,但從軍售本身來看,未必真如酈英傑所說反映了美國的對台安全承諾。對台灣人來說,心中真正的大石是一旦兩岸有軍事衝突,美國是否會來救援。以現在的客觀情勢來看,美國馳援台灣的可能性非常小。日前美國外交圈子曾出現對兩岸採取戰略清晰的立場,但終究石沈大海。這是非常有意思的一個變化。過去,美中實力差距相當大的時候,美國採取戰略模糊的立場,就足以產生遏阻的效果。如果此時突然改採戰略清晰的立場,反而反映了美國信心之不足,也就是色厲內荏的意思。酈英傑談對台灣的安全承諾,卻只提台灣軍售,其實安不了台灣人的心,更讓人覺得美國是把台灣當成了冤大頭。
如果美國對台軍售真的是為台灣安全著想,那軍售的內容就應該以能有效阻撓大陸動武決心為前提。台灣軍購的金額有限,所謂錢要用在刀口上,並不是為了心安買武器而已。例如M1A2戰車,主要是地面作戰為主,而台灣衝突的關鍵卻是在海空領域。酈英傑沒有說出口的是,不少軍購其實是美國強行推銷,台灣不能不買,如100套岸置魚叉反艦飛彈系統將排擠採購台雄二飛彈的預算,135枚AGM-84H/K(SLAM-ER)增程型陸攻飛彈也排擠雄三飛彈的預算。
酈英傑稱台灣為美國全球第一大對外軍售客戶,他揚揚得意,但這並非光榮的稱號,因為台灣以更高的價錢買了一些實際上並不需要的武器。
軍購固然是安全的一環,但也只是其中一環而已,而且不是最重要的一環。台灣安全的觀念不應侷限於軍事領域而已。孫子兵法有雲:“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所謂伐謀,談的就是完整的戰略規劃,如何為自己創造有利的條件,以達到安全的目的。所謂伐謀,並不是逃避戰爭之意,更不是屈服於現狀,而是如何讓敵人不必戰,不想戰。兩岸之間,大小懸殊,軍事預算差距龐大,把焦點放在軍事上,等於是以自己的劣勢對大陸的優勢,不是智者所應為。
老實說,大小愈是懸殊,戰略思維也更重要。新加坡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李光耀為新加坡所擬定的發展戰略,讓幅員比台灣更小的新加坡在世界舞台上卻發揮令人矚目的角色。新加坡能,台灣更應該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