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興大學校園一隅。(中評社 資料照) |
從這個角度看來,劉泰廷認為,G7外長會議對台灣整體的態度沒有太大改變,當然給予台灣支持是一定的,但這個支持很可能是有意向中國換取利益,或是提升談判籌碼,從公報對中褒貶參半的情形可以感覺到,G7在這方面的態度比較接近兩手策略,又或是政治宣誓大於實際上的作為。因此,這也就可以解釋,為何G7成員口頭上支持台灣“有意義的”參與國際組織,卻無人願意實質提案。
此外,劉泰廷也提到,近日歐洲方面對中國的態度出現轉變,包括歐盟暫緩批准歐中投資貿易協定、立陶宛規劃年底在台設立代表處、法國參議院一致通過“台灣參與國際組織工作”決議案等,都有“遠中近台”的跡象。
而有趣的是,這些行為或不單純是為了挺台,歐洲可能是因為拜登政府上任後,看到國際體系權力有望轉變,特朗普時期美國跟歐洲的關係不佳,拜登領導的美國外交政策將回到傳統調性,所以歐洲配合美國新政府,試圖修復同盟合作關係。
但另一方面,劉泰廷指出,歐洲也在顧慮對中關係,所以可以發現,歐洲最近一系列友台的政策,基本上發聲的都是立法部門,或是民間團體,但行政部門較少,顯現出立法跟行政部門之間的不協調,代表歐洲國家的政府單位,並無打算真的跟中國鬧僵,加上中國輪值本月的聯合國安理會主席,G7也不願對中太過躁進,因此在友台方面,對台灣而言,可以獲得國際能見度,實質效益方面,則未必明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