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生認為,美國在俄烏戰爭中的盤算在於,盡量削弱俄國力量,後續才能夠心無旁鶩對付中國,可是在現階段下,美國還沒達到目的,要對付俄國跟中國也需要印度幫忙,因此仍會印度施加壓力,所以美國總統拜登就公開對外表示,印度對俄國出兵烏克蘭的反應“很不穩定”,而印度在維繫國家利益的前提下,必須設法在西方陣營的壓力取得平衡,跟中方合作會是解套方式。
他提到,印度此舉相對精明,因為印度需要抵抗美國的壓力,中國則需要有其他中立國連線,以避免遭受西方陣營的圍堵,印度可望在中美之間擔任槓桿,這是印度是有本錢的地方,可以保持中立而左右逢源。
中國要保持中立的處境則與印度完全相反,李隆生提到,美國要求中國對盟友下手,以便讓美國有機會專心的來對付中國。這是中國一個非常困難的境地,如果俄國垮了,讓美國祈願已成,美國之後要做什麼就勢不可擋,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將面臨唇亡齒寒、孤立無援的困境。這也是之所以促成中印外長會談的原因。
至於中印關係是否就此轉圜?李隆生說,國際關係上本來就沒有永久的敵人,只有永久的利益,目前在對俄烏戰爭這件事情上,中國跟印度的利益是一致的,而只要有越多的國家表態中立,中印所承受的西方壓力相對就越小。所以中印目前靠攏,某種程度就是在對西方陣營的反制,且該動作所產生的效應不容小覷。
李隆生進一步說明,印度、中國在亞洲都是大國,基本上去看歐亞大陸裡面,中國人口加印度人口就20多億,占了全球的30%,中印合作會有多大的經貿及人口紅利?可想而知。再從土地面積的角度來看,俄羅斯加中國的國土面積,在歐亞大陸則是非常高的比重,中俄印利益趨同所產生的影響力,是西方陣營不敢大意的。
所以,他說,如果在對俄羅斯這件事情上頭,中國跟印度的立場能夠比較接近的話,對中國來說,就可以減少獨自的去面對這個事件的壓力,如果中立國只有中國的話,中國的壓力會更大。預期中印關係在最近這幾個月應該不會爆發太大問題,會朝向溫和互助的方向前進。
不過長期來說,中印關係仍會是競爭走向。李隆生解釋,一來中印仍有邊境糾紛,二來印度的經濟正在發展追趕中國,從歷史經驗來看,中印之間的競逐定是往激烈的方向演進,這對亞洲未來的局勢是一個很大的新變數。所以中印關係長期來看,紛爭仍不容易平息,只是競爭歸競爭,在利益面上可以合作的地方,中印還是有破冰站隊的可能,就像在俄烏戰爭的立場合作上,國際關係沒有永久的敵人,只有永久的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