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4月18日電/據中國台灣網報道,“看您面部生痤瘡的位置,應該和脾胃相關。”晚上8點,台灣中醫醫師謝發嶽結束一天工作回到家中,通過視頻連線為遠在杭州的患者看診。
年逾花甲考取大陸醫學研究生,畢業後留在北京一家中醫館行醫。其間,經他診斷的病人數不勝數,一些疑難雜症病人診後轉危為安,成為他“登陸”以來最大收獲。年過古稀,謝發嶽滿頭銀發,精神矍鑠。近日,他向中新社記者講述了自己在大陸求學、治病、生活的故事。
1950年,謝發嶽生於台灣苗栗,祖籍廣東梅州,其父是一名“赤腳醫生”。33歲那年,謝發嶽看著父親留下的醫書,憶起童年隨父治病救人的經歷,決定學習中醫,“如能幫他人解除病痛,也算功德一件”。
謝發嶽介紹,20世紀70年代台灣湧現出一大批中醫診所和中醫醫院,他趕上了發揚傳統醫學的熱潮。經老同學介紹,他拜台灣中醫卓播臣為師,向老師學習四診心法、婦科心法、中藥學和中醫方劑學等。
通過台灣中醫師檢定考試後,謝發嶽在台北一品堂邊坐診邊進修。面對第一位患者,他格外緊張,“大腦一片空白,不知如何下手診斷”。他將問診過程記錄下來,每次患者複診都以此為據進行診斷。
“病人也是我的老師”,謝發嶽感慨,隨著接觸的病人越來越多,日複一日累積的經驗成為他的底氣。
在謝發嶽的感召下,女兒謝啟彥於2005年來到北京中醫藥大學讀書。盼其學成歸來後繼承衣鉢的謝發嶽,卻得知女兒在碩士研究生畢業後打算留在大陸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