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句話說,蔡東杰指出,當亞太國家都選擇避險時,就會與美國保持距離,如果越多國家理性的去選擇,原來以美國為核心的同盟網就會出現鬆動、不確定狀態。當然美國現在嚴格來說,治本之道應該是要投資到亞太地區,美國必須以真正的行動力來說服、鞏固亞太同盟網。
但問題是,他說,美國目前本身就有很大的經濟問題待解決,所以美國無法用治本方式來處理亞太同盟漂流的問題,只能採取治標的方式,也就是在短期之內大唱戰爭調,透過鼓動所謂戰爭風險上升的潛在危機,來綁住盟友,但坦白說,美國此舉是短多長空。
蔡東杰說明,美國現在走的路其實與朝鮮無異,朝鮮慣性對外發動“武力恫嚇”,美國目前在亞太地區也是在行使“戰爭恫嚇”,也就是短期之內讓同盟還沒辦法理性思考的情況之下,美國以戰爭風險的威嚇,能夠有效逼大家先與美國站在一起,因為同盟會反射性動作相信美國。
蔡東杰進一步表示,如果區域情勢陡然升高,國家之間又沒有太多思考空間時,“相信美國”會成為膝跳反應,所以美國目前在操作一個短期的戰爭恫嚇。可是這種東西是短多長空,短期可以收效,經常以刺激大家用反射性動作來處理問題,可是長期的話就變成“放羊的小孩”。假設美國這種戰爭恫嚇經過一段時間,亞太地區仍無重大波瀾,大家有理性思考空間的時候,亞太國家可能就不會再吃美國那一套。
他解釋,因為理論上美國身為霸權,應該是要去設法維持和平,而不是高唱戰爭調,以戰爭來嚇阻其他國家,美國沒有拿出力量來維持和平,卻行使戰爭恫嚇,這是說不過去的。可是目前對美國來說沒有辦法,因為美國本身糾葛於很多的問題,所以美國必須先選下策來解決亞太同盟鬆散的可能情況。
美國行使戰爭恫嚇,是否會希望戰爭真的開打?蔡東杰表示,美國當然不希望戰爭發生,美國的目的只是不希望出現同盟漂流,其實嚴格來說,基本上美國目前還是略占優勢的狀態。可是一旦美國的優勢逐漸流失當中,其他國家的選擇空間就出來,當大家有選擇空間時候,就不一定會選擇美國。
蔡東杰認為,美國實際上也明白整體優勢正在流失的過程當中,因此焦慮感加重,所以透過手段設法鞏固其盟友圈,可是追根究底若真的發生戰爭,美國是很難承受的,目前美國沒有辦法也沒有能力去承受戰爭風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