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東杰提到,只是對抗並不是恆定的,對抗關係隨著時間演進,如果不能解決,就會進一步到達衝突,若以當前趨勢發展下去,中美的對抗關係可預期是會逐漸激化,理論上沒有和緩的空間。可是避免衝突甚至是戰爭爆發,仍是大國的理性選擇,所以兩強會設法將對抗控制在“可容忍”的範圍內,雙方努力將對抗限制在能夠制度性解決的途徑之內。這就是馬耳他會談的重點。
他解釋,中美深知,如果出現不可容忍的對抗,那就是“終將一戰”的問題,可是現在坦白講,雙方都仍在積極延緩那一天的到來,確實,中美的對抗關係正處在臨界點,也存在跨過臨界點、爆發衝突的可能性,所以從某角度來看,中美高層為了阻止這個臨界點來臨,正在進行理性選擇。對國家來說,放任對抗蔓延絕非理性之舉,雖然雙邊皆認知關係逐漸失控難以修補,可是對國家來說,在理性範圍之內,都希望能夠避免衝突發生。
蔡東杰說,這也是之所以美國總統拜登不斷提出“安全護欄”的概念,目的就是要避免美中的對抗跨過臨界點,對美國來說,現在需要設法與中國建立某些制度性的護欄,一定程度的降低對抗比例。
他指出,美國一方面是理性選擇,另一方面也是順應國際壓力,坦白說,中美對抗不是只有在亞洲,而是全世界都會受波及,歐洲不願捲入美中對抗,反對美國主張與中國脫勾的宣示,歐洲認為脫勾容易帶來戰爭風險,因此積極倡議去風險。其實美國主張脫勾就是因應中美之間的對抗關係,美國不能排除“終須一戰”的可能,自然得做好脫勾準備,只是在過程中,仍要避免在未準備好的情況下,提前爆發衝突。
因此,蔡東杰說,美國透過與中國對話去掉“脫勾可能過早進入戰爭狀態”的風險,從大結構來看,美國與中國的對抗沒有逆轉可能,長期而言,中美之間只會持續朝深化對抗而去,現在所有的溝通、對話都只是延緩之計,而不是逆轉之舉。
蔡東杰認為,中美之間不會因為有更多的對話或溝通就不對抗了,只是速度變慢一點而已,畢竟這是理性選擇,雙方深知對抗有一天會變成衝突,但目前對雙方來說,從客觀環境研判,都還沒有做好正式開戰的準備,所以無論如何要幫自己爭取到萬全把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