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1月6日電/據大公報報導,行政長官李家超上月發表任內第二份施政報告,延續其首份施政報告的藍圖。我認為,2023年施政報告內容非常豐富,措施多元,包括加強國民身份認同,維護國家安全,有短期的經濟刺激措施,也有長遠的經濟規劃,推動香港的經濟轉型,另外,也涉及土地、房屋、醫療、安老及改善民生等多方面的措施,钜細無遺。結語部分延續往年的做法,有指定項目指標(KPI)的附件,為政府今年訂立150項指標,其中73項屬新指標,其餘77項為去年訂下,顯示行政長官“以結果為目標”的施政方針,讓公眾監察政府工作進度和成效。
未來香港發展新引擎
在發表施政報告相隔數天,行政長官在行政會議前的例行記者會上稱,聽到不同市民對施政報告的意見,認同報告提出的政策方向。
施政報告內容相當全面,值得特別一提的是,施政報告在推動本港經濟轉型,未來將大力推動科技創新。“北部都會區”將為未來香港發展新引擎,該地區未來將發展為四大區域,分別為高端專業服務和物流樞紐、創新科技地帶、口岸商貿及產業區,與藍綠康樂旅遊生態圈,發展規模很大。正如發展局局長甯漢豪強調,“北都”項目發展橫跨20年,工作非常艱巨,因此需要政府很大魄力,需要多方面配合才能成事。
“北都”發展有多重意義。第一,是未來香港重要的土地來源,政府估算區內的新發展土地約3000多公頃,可提供超過50萬個新住宅單位,長遠解決房屋問題。現時政府正積極進行收地程序,發展局預計未來5年需於全港收回700公頃土地作發展,當中大部分位於北都。
第二,“北都”發展需要完善的配套基建,包括交通運輸設施網絡。發展局已提出各項細節,提出“北都”會以基建先行的原則發展,尤以兩條規劃中的新跨境鐵路,連接洪水橋與前海以及新田與皇崗,推動兩地往來。
此外,人才也是“北都”未來發展成功的關鍵,而人才可分對外和對內兩方面,對外就是從外面吸納的人才。政府繼去年底推出“香港人才服務窗口”線上平台,實體的辦公室“香港人才服務辦公室”也於10月底開幕,聯繫已抵港人才與制訂招攬人才策略等。政府公布今年首9個月,各項輸入人才計劃共收到16萬份申請,當中超過10萬份已獲批,約6萬人才已經來港,超出政府的續效指標,反映向外吸引人才已見成效。
至於對內就是指培養本地人才。政府將在“北都”預留逾60公頃用地,打造“北都大學教育城”,鼓勵專上院校與中外知名院校加強合作,共享資源,提升協同效應。目前香港八間資助大學,其中幾間國際排名頗高。當然大學的建設是“百年樹人”,除了院校設施等硬件的投入,師資、人才等軟件也很重要。而未來促成“北都大學教育城”,肯定需要有足夠的科研設施、人才,甚至是專業的職業專才,為創科發展作出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