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0月14日電/據大公報報道,本年度最後一項諾貝爾獎的得獎者揭盅。瑞典皇家科學院日前宣布,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由美國經濟學家保羅.米爾格羅姆和羅伯特.威爾遜共同奪得,以表彰他們對拍賣理論的發展以及對拍賣形式的創新。
近年來,諾貝爾經濟學獎從理論回歸現實,今年也不例外。“拍賣”更加貼近生活,畢竟拍賣市場在線上線下無處不在。諾貝爾經濟學獎委員會主席弗雷德里克森表示,今年的經濟學獲獎者從基礎理論開始,後來將他們的成果應用於實際,並在全球範圍內傳播。他們的發現對社會大有裨益。
兩位獲獎者同為史丹福大學教授,他們的拍賣理論還是充滿創新意味的,他們為難以用傳統方式出售的商品或服務設計了合理的新拍賣形式,例如對無線電頻道的拍賣等。
今疫情肆虐讓全球經濟深陷萎縮,西方主導的傳統經濟學理論面對現實毫無辦法。從美國到歐洲再到日本,乃至印度、巴西等新興經濟體,無不採取寬鬆到極致的貨幣政策放水。如此量化寬鬆之策,在之前的國際金融危機中已被證明不是良藥。但面對疫情帶來的全球化鏈條中斷,各經濟體也只有採用大水漫灌老藥方。
經濟學獎是諾貝爾獎最年輕的獎項,自1968年首次頒發以來,這獎項幾乎全是頒給西方經濟學家,這固然因為經濟學理論始於西方,西方世界又是全球經濟秩序的主導者,這個獎項烙上深深的西方色彩也是自然。但歷年來獲獎經濟學家們依然不能破解全球經濟的結構性沉屙與現實新難題。西方經濟大廈在金融危機之後,地基已經垮塌。經過本次疫情襲掠,西方頂尖的經濟學家們依然不能為西方經濟體開出有效藥方。
西方經濟陷入嚴重衰退
相比之下,學習西方市場經濟經驗的中國,已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主引擎,給予全球經濟的貢獻率近乎30%。新冠肺炎疫情雖然最先在中國爆發,但中國亦是最早控制疫情、最先復工復產復商復市,成為全球主要經濟體中最先實現經濟復甦的國家,中國在今年將是二十國集團(G20)成員中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國家。
中國的經濟學理論很多來自西方世界,但在市場經濟實踐方面給出的經濟成績單卻是優秀。箇中原因值得全球深思。從西方濫用貨幣政策放水救經濟的情況看,西方各國不僅放任市場的自我調節,而且迷信技術主義的政策手段。在急難險重的市場情勢下,諾貝爾經濟學獎沒法給出有效藥方,也就可想而知了。
中國雖然沒有豐富的經濟學理論基礎,但在平衡市場和監管的關係做得更好,加之中國將西方市場經濟的開放、多邊和全球化運用得最好,在經濟治理上表現得更好。
今年兩位經濟學獎得主的研究其實也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一方面,在西方市場的困境下,頒給宏觀經濟學家似乎有砸招牌之嫌。頒給研究某一方面的微觀經濟學家,更能體現今年諾貝爾經濟學家的價值。另一方面,兩位獲獎的經濟學家,在拍賣理論和實踐上確有獨到創新之處。拍賣是市場中常見的交易模式,他們發明的同步多輪拍賣(SMRA),不僅為拍賣減少了不確定性,也讓雙方更加公平。而且,同步多輪拍賣在全球範圍內,為無線電頻譜銷售帶來了超過2000億美元的收益。除了用於無線電頻譜,這種拍賣模式也可用於電力和天然氣的拍賣。由此可見,兩位經濟學家的拍賣創新理論還是相當有市場價值的。
儘管如此,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青睞“拍賣”,給人感覺像是乏人可頒的無奈。就此而言,諾貝爾獎委員會的委員們,也應摒棄緊盯西方的偏執,眼光更加開闊一些。這樣,諾爾貝獎才會維持更持久的全球影響力。
|